教學心得

悅讀文字體會文化意涵

「老師,我看不懂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接過小綺手中《大紀元時報》,我知道小綺閱讀大紀元「副刊」文章〈獨擁與分享〉時,雖然認識內容中所有文字,但整篇文章對她而言,就像一組密碼般,無法在小綺腦中建構出整體意義。

我告訴小綺:「如果無法短時間內看出文章主旨,那就先摘取文章的段落大意,然後再由文章大意去找主旨……」

其實,文章寫作與閱讀,就像文化內涵的編碼與解碼一般。文章承傳文化內涵,作者寫作就如同編輯文化密碼一般,將其領悟到的文化內涵,隱含文章中;而讀者透過閱讀,解碼文章含意,進而掌握整體文化內涵。

只要留心觀察,我們生活周遭處處隱含文化密碼。前陣子我到南部一個小鄉鎮,發現一處老三合院兩側斑駁窗戶上,分別貼上「修身」與「種德」兩個詞。如果對傳統文化思想比較陌生的人突然看到這些字,心中必定充滿疑問:「什麼是德?」「德如何種?」「修身與種德有何關係?」「種德有何好處?」「有沒有種德的故事?」等。

看到這兩個詞,就像看到兩個密碼般,需要解碼,了解其中意義。所謂「種德」,即修積德行。《書經‧大禹謨》有謂:「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皋陶相傳是舜帝的臣子,德行的重要,自上古三代舜帝時期便已傳承下來。

解開文化密碼不僅能豐富文化知識,更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待人處事的態度。若以「分享」為例,了解「善惡有報」的道理,就容易體會分享的意義。能夠分享的人較淡泊物慾,自然就會「知足」與「不貪」;知足、不貪就會敬天、欣賞自然,重視自己精神道德提升與實踐。精神提升後更能體會到孔子《論語》所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中,安貧樂道的快樂。

所以文化並不是教條,是一個以各種概念組成意義圓融的道理,而這個道理讓人「修身」與「種德」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孩子如果能在文化環境中漸漸體會其中意涵,進而實踐、修正,必定能洞悉世情,變得自在又快樂。

《大紀元時報》呈現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重德修善」的核心概念,並以各種故事充實、具體化文化的概念,提供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得以閱讀正統文化的環境,解開文化密碼。

例如〈救人誤時意外中狀元〉一文,主角不貪財,最後考中狀元,說明「善惡有報」的道理;〈歷史故事:季文子論節儉〉給讀者一個正面例子講述節儉的重要性;〈一個貪念毀了半生修持〉提供貪慾的反面教訓;〈啟思故事:不滿足〉則鮮活展現什麼是滿足,不滿足就是期望求取「更多」的心態,而滿足就是停止這種期待;而〈需求?慾望?〉澄清生活中的追逐與真正需要。不同年齡層或抱持各種觀念的讀者,都可從大紀元各類文章中獲得文化傳統的智慧與啟發。

至於文章所體現的文化意義,有些孩子能透過閱讀文字,感受文章中作者想表達的道理;有的孩子則需要透過家長或教師引導才能掌握文章意涵。所以,親師的陪伴閱讀,是孩子掌握文化精髓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