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為書法之內涵 學者暢談漢字文化

人氣 10

【大紀元2011年08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波士頓報導)由紐英崙中華公所﹑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波士頓中華書法會﹑紐英崙藝術學會﹑波士頓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漢字文化節」﹐於7月31日下午假中華公所會議廳隆重揭幕﹐近六十人參加了會議。

首次活動以「漢字與書法學術研討會」 為主題 ﹐邀請康乃爾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周春塘和中華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陸惠風作專題演講﹔並邀請書法家傅宗昌﹑方正厚分享書法心得及作現場楷書﹑行書等書寫示範表演。

會議由中華書法會會長周麗桃主持﹐經文處副處長鍾麗文﹑僑教中心主任黃正杰﹑中華公所主席梁永基﹑中華書法會會長周文熙﹑藝術學會會長朱紹昌等分別致詞﹐讚賞漢字文化節的意義﹐以及強調承傳中華文化及書法文化的重要性。

周春塘教授以「美善」概括書法的內涵。周教授表示﹐藝術很主觀﹐喜歡就是喜歡﹐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以帝王之尊收集了他的全部書法並帶入棺木﹐使王羲之的書法在世上不再有真跡。唐太宗以「盡善盡美」評論王羲之的書法﹐是史上第一位能以原則對書法進行評論的人﹐前人多以印象評之。

周教授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指通過主觀看世界﹐人們成為了世界的主人。美是個人的感受﹐通過分享﹑昇華﹐傳遞感受﹐與世界合為一體。

周教授表示認識漢字文化要有兩把梳子﹐一把是歷史的梳子﹐一把是書法的梳子。不同的時代﹐呈現著不同的風格。文化﹑藝術及觀念隨著朝代的轉變而變化。認識書法要放大放遠來看﹐從歷史的差異看書法的不同。王羲之所處的晉朝是戰亂的時代﹐人們喜歡談玄論道﹐王羲之認為近乎「道」才是書法的最高境界﹐王羲之喜歡稱書法為書道﹐至今為日本所沿用。顏真卿生活在強盛的初唐﹐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而其行書遒勁有力﹐被世人譽為「顏體」。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美是生命中最大的誘惑﹐最大的震撼」﹐周教授認為美是感動我們的力量﹐要認識書法就要懂得美學之道。

學者陸惠風認為﹐中國的文化史有兩大主流﹐一是士大夫文化(廟堂文化)﹐另一個是山林文化(民間百姓的文化)。但二者之間又有聯繫﹐中國政治史是朝代史﹐轉朝換代後﹐原來的士大夫可能就流入了民間﹐學院與民間有相互的交替﹐好像明朝朱姓的貴族﹑清朝的傅姓貴族﹐在朝代變遷後進入民間﹐成為著名的畫家﹑書法家。

陸惠風稱中國書道有三方面的特色﹐一是「神聖」的意味﹐因為中華文化中美的價值近似宗教的價值﹐所以可超越個人﹑環境以及歷史﹔二是崇尚自然﹐中國人對自然的觀察﹐昇華到藝術上﹐如吳道子的畫龍點睛﹐賦予畫中之龍生命﹐比真實的更靈動﹑更長久﹔三是「字如其人」﹐各有風格﹐書法背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每個漢字內都有深厚的含義。

書法家傅宗昌就分享了其數十年學習書法的心得。他引用蘇東坡的書法心得﹐「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從站立到行再到快走﹐他強調學書法應從寫好楷書開始﹐眉目清晰﹐字形結構好才能是好的書法。他指學習書法從任何年齡開始都行﹐他的三個體會是﹐選好的字帖來臨摹﹐如南北朝最好的字帖之一的《鄭文公碑》﹐北魏的《龍門二十品》等﹔注重用筆與字形結構﹐「不懂用筆為之俗」﹔學習態度要認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要多用腦思考如何寫以及為何這樣寫﹐要「意在筆先」。

傅宗昌稱評論書法好壞﹐要看筆法是否清楚﹑用筆有法﹑筆劃結構如何以及是否有神氣。好的作品如北宋書畫家米沛所描述的﹐「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


近六十人參加了「漢字與書法學術研討會」。(攝影:楊天儀/大紀元)

書法家們的分享讓書法愛好者們受益良多。

這次漢字文化節活動的第二個項目﹐是藉唐人街年度「中秋節聯歡」之便﹐於8月14日邀請多位書畫家在乞臣街擺街設攤,舉辦大型書法揮毫表演會。

第三個活動是在中華公所會議廳舉辦「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書畫展」﹐時間為10月2日至9日。◇

相關新聞
莒光國小書法論壇 展現漢字文化的精華
國際書法家聯合會美國分會紐約華埠成立
美東中文學校協會第二區慶祝漢字文化節
南4縣市書法展  屏市公所藝文走廊展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