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靈珠子:讓家長糾結又鬧心的「教師節」

慧靈珠子

人氣 31

【大紀元2011年09月11日訊】教師節與中秋節接踵而來,許多家長為給老師送禮十分糾結和鬧心。年年節日年年送,送甚麼?如何送?這使家長與學生絞盡腦汁、費盡心思、頭痛不已!

在一些調查統計中,有三分之二的家長支持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出台規定,要求學校教師不能接受家長或學生禮物。有許多人甚至提出取消變了味的教師節,網絡調查顯示,有94%的網友建議取消教師節,理由是現在賄賂老師成風,教師節讓家長和學生頭痛。

教師節變成「送禮節」、「謝師節」,甚至「教師劫」,已是不爭的事實。每逢教師節,送禮就成為熱門話題,熱熱鬧鬧的討論著。但要送的終究還是要送的,想收的自然也不會拒絕,都不會因為討論而停止。「現在的社會,風氣不正,別人送,自己不送,孩子在校能受到公平對待嗎?」「不希望老師另眼看待,只希望老師一視同仁。」「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家長放不下孩子,也就「放不了」老師。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使家長不惜重金也要為孩子選擇最優化的教育,畢竟子女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千方百計想法討好老師。而某些老師也把職業道德拋在腦後,毫無愧色地從家長或學生手中接禮物、拿東西。有的還採用各種巧妙的方式暗示和提醒學生,甚至公開的索要。如有的老師將送禮的學生稱為「懂事」的孩子,有的老師提醒學生「教師節不要忘記過去的老師」,等等,使教師節真正成了「謝師節」。在這樣的環境裡耳熏目染,孩子們會受到甚麼樣的影響呢?

送甚麼禮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難題:太貴了怕對方不收,家庭困難的也吃不消;太輕了又怕老師看不上、看不起;別人送過了再送又怕重複。現在的教師節禮物可謂花樣百出,不斷翻新。從賀卡、鮮花、茶葉、茶具到字畫、擺件、手錶、電子產品;從香水、化妝品到首飾、服裝;從禮品券、超市卡、交通卡到手機充費卡、各種購物卡;從請吃請喝到出國旅遊;還有直接送紅包,甚至有的還送汽車,等等等等,應有盡有。以「教師節禮物」作為關鍵詞,可以搜出5萬多件商品,其中有1.2萬元的項鏈。有人還推薦送「四不掉」的禮品,即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扔不掉的東西。如刻了老師本人名字的水晶、瑪瑙、玉石等高檔工藝品。這樣的禮物最適合表達心意,容易使收禮人產生愉悅之感,從而對你感激倍增而久久難以忘懷。

合肥市一中學陳老師自曝已收到禮物破萬元了。

有的地方家長送禮「起步價」是500元。有一家長張先生稱,要在教師節期間給10個老師送禮。「一年四節,端午節、教師節、中秋節,新年更要送大頭。今年,月餅票200元一張,鮮花150元一束,消費卡也是400元一張,中秋節、教師節挨得近,每個老師至少400元,10個老師就是4000元,這個月工資又洗白了」。張先生向成都晚報記者歎道。當教師節牽手中秋節,家長送禮恐成「月光族」。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一致的觀點是「這已經是潛規則,大家都送,你不送,不是犯傻嗎?」

送禮的方式也各種各樣。如常規型:家長購置好禮物,或紅包,直接以吃飯等面對面的方式親手送給老師。如隱秘型:在禮物包裝裡夾上卡片,寫明祝語、贈送人等,再委託花店或快遞公司送達老師處。如特工型:以邀請老師吃飯喝茶為名,趁老師上廁所等不在現場時,將卡、券或紅包塞進老師挎包。如針對型:針對性別、年齡、愛好不同的老師,分別送上不同類型的禮品,使其各享其好,自然心生歡喜。

大陸的送禮可謂研究「精緻」。殊不知,「送」與「收」的結果,不僅不是真心實意對老師的尊重,反而是有失於師者尊嚴,也讓正常師生關係變了味,增長了歪風邪氣。更為可怕的是,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正在並且已經污染了孩子們的心靈。

據瞭解,香港現行法律規定,給老師送紅包或被老師收紅包,會被廉署請去「喝咖啡」。而老師收禮一經定罪為賄賂,情節嚴重者有可能面臨10萬港元的罰款以及3年的監禁。老師和家長,誰還會去冒這種風險呢?在大陸卻不以為然,我行我素。

在大陸,教師節成了「收禮節」、「謝師節」,原因諸多。既有學生家長與教師的素質問題,也有教育領域日積月累的痼疾作祟,更有著社會道德淪落、風氣敗壞和官場腐敗之影響。教師節只是學生及家長向老師送禮,而許多貪官更是利用各種節日大肆行賄受賄,某些節日堪稱「全民送禮節」,那些才是真正的重災區!社會、官場皆腐敗不堪,教育領域豈能純潔乾淨而不受污染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感歎「在我們的社會,沒有任何一個職業、一種頭銜、一種榮譽還有光彩」。如果連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都無了光彩,這個社會還不可怕嗎?

「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師德高則學風好,教育興則人才興,人才強則國家強。只是不知這一天何時能到來?
2011年9月9日

相關新聞
無菸孔子廟揭牌   營造無菸城市
勞團陳情 籲時薪調至112元
漢字之美比賽  菲華師生拼創意
北園國中陳麗雯主任榮獲100年度師鐸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