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瑞銀重大交易醜聞與投資銀行的興衰

陳思敏

人氣 110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20日訊】多災多難的瑞銀,金融海嘯時靠國家紓困免於倒閉,舉步維艱打消500多億呆帳的復建路上,又遭美國政府控告非法協助美籍客戶逃漏稅。為撙節成本甫於八月大砍3500人,原樂觀預期第三季約15億(美元,以下皆同)淨利,卻不料驚爆駐倫敦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交易員,利用職務之便虧空20億。離譜的是,在事跡敗露前,此越權交易已持續三年,不僅讓瑞銀賠上第三季財報獲利,更重創所剩無幾的商譽。

此交易員重大違紀案,發生在瑞銀集團旗下的投資銀行衍生金融商品部門。被視為是繼華爾街騙最大的前那斯達克主席柏尼・麥道夫500多億的詐欺,及法國興業銀行虧很多的期貨交易員柯維耶71億的越權下單之後,史上第三大的「惡棍的流氓交易」。

消息傳出那一天是9月15日,就在三年前的同一天,全球五大投資銀行,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宣告破產,美林與貝爾斯登被併購,高盛及摩根史丹利被迫轉型為商業銀行。同一時間,全球六大央行破天荒聯手投入數以千億計的救市資金挹注不支倒地的金融機構──原本融通資金給他人,此刻卻成了被金援的對象。

其實投資銀行非銀行,和靠存放款賺利差的傳統商業銀行不同,而是以承銷證券或債券替企業上市籌資等性質近似證券公司的投資機構。

在五○年代的投資銀行,穩健、可靠、正直,內部稽核與風險控管嚴謹過任何國家法律。聲譽是首要資產,永續經營是唯一信念,而存在價值是依保障大眾權益的成果而定。從業人員有「銀行家」之稱,擁有高尚情操,篤信社會公義,掌大筆鉅資,卻公私分明不逾矩,個人陞遷決定於誠信服務客戶的道德高標。

到九○年代,激進的投機導向,讓急速擴張的投資銀行成了金融怪獸,失控的操縱著「打帶跑」的營運模式。而網路狂潮噴井出一波波天價承銷案,也捧紅了一批批利令智昏的交易員與操盤手。他們的價值取決於當天為公司創造多少營收,每天不僅是高升的一天,也可能是捲舖蓋的最後一天。他們為了高薪與奢華享樂,賣命也賣靈魂。

但隨著好景不常的網路泡沫,高拋墜落的承銷暴利,讓叱吒華爾街的投資銀行不得不另闢財源。於是在市場急需高報酬投資標的預期心理下,投資銀行「包養」頂尖的數學鬼才、物理天才,挖空心思設計以幾台電腦都不足以運算的繁複公式,將高風險的次順位債權混雜其他債權,層層包裹為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切割分售,透過各地區銀行賣給全球消費者。

只要能掛牌,即便是垃圾債券也都可以打包成高尚時髦,讓投資人夢寐以求的高獲利商品。但由於它是由市場現貨商品所衍生而無法脫勾連動,其最終價值必依附該現貨商品價格上,再由交易員形同賭博的高槓桿操作,買家不是大賺就是巨虧,但交易員與投資銀行的佣金和服務費永遠不會少拿。

而所有金融商品的設計基礎,是基於參與者不會「全倒」的止跌機制,但衍生性金融商品卻讓不可能發生的惡夢成真。從借款戶破產第一張骨牌,往後推倒了貸款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甚至讓國家瀕臨破產。最經典的悲劇就是昔日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美國國際集團,正因「次貸」這個衍生金融商品,讓這艘保險業的航空母艦數十年所積累的資產,短短不到十個月瞬間蒸發。

大貪失良知,不論是投資銀行、交易員,還是心存幻想超高報酬的投資大眾,所有人心的貪得無厭相互磁吸,重力加速了彼此沉淪。但再也沒有比因果更科學的法則,次貸橫掃全球,進而捲起金融海嘯,禍亂全球經濟秩序,狼吞無數投資人畢生積蓄,而投資銀行最終也滅頂在自己一手惡搞出來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美好事物今何在?昔日投資銀行的老生常談「一流品格經營一流生意」,如今墮落成「IBG YBG」(語出前摩根交易員:I’ll be gone, You’ll be gone --我將走人,你也將走人)。這也是為甚麼交易員膽大妄為越權交易,因為「能撈先撈」,然後人去樓空。就算東窗事發,身陷囹圄也換得鉅額贓款。

道德才是包括經濟在內所有人類問題的根本,但再多救市措施政策及立法都無濟於道德提升。你如何期待那些以他人虧損埋單自己私人飛機、豪華遊艇等俗不可耐的人來領導全球金融?

高尚的道德永遠是最重要的「專業素養」,在當今物慾橫流中,它可以讓你不動心於五光十色,在紙醉金迷時還能清醒記得內在更高層次的價值。

相關新聞
省開銷 瑞銀大裁員
瑞銀裁員3,500人 銀行業裁員逾3萬
瑞銀調高明年金價預測50%
虧空瑞銀20億美元 惡魔交易員倫敦落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