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全球經濟停滯 學者:中國經濟是政治問題

【大紀元2011年09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全球製造業復甦態勢到8月份停滯,《金融時報》稱美歐經濟正處於「第二次大收縮」,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警告,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危險區。佐利克並指出中國經濟漸失活力,呼籲中國增長模式轉型,不能僅依賴出口及投資,須透過擴大國內需求重新取得平衡。有學者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各種嚴重問題,「中國經濟的根子問題還是在政治上面」。

美歐經濟「第二次大收縮」

英國《金融時報》9月2日發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文章,認為美歐經濟處於「第二次大收縮」(the second great contraction)(第一次是指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文章稱,8月份的市場動盪表明高收入國家負債纍纍的經濟仍極度脆弱,投資者對政策決策者解決這些難題的能力幾乎毫無信心,沒有投資者或企業管理者願意承擔任何長期投資的風險。圍繞財政政策的激烈爭吵(即針對提高債務上限條件的爭論)所造成的衝擊,反而導致了投資者更加追捧、而不是逃離美國國債。而在情況更加嚴峻的歐元區,投資者紛紛躲進了德國國債這個避風港。

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最大的6個高收入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的產出超過2008年危機前的水平。美國和德國接近危機前的水平,法國稍稍落後。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的產出則遠低於危機前水平。文章否認高收入國家面臨「雙底衰退」,認為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低迷、閒置產能不斷攀昇的情況下,第一次衰退遠未結束。在美國,目前失業率仍然是危機前的兩倍。

文章認為,經濟收縮的深度和復甦的乏力,既是當前經濟疲弱的結果,也是其原因。說它們是結果,是因為私人部門過度負債和疲軟的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 ——結合在一起,抑制了需求。而說它們是原因,則是因為預期中的需求增長越低,公司投資的意願就越低,放貸的意願也越低。這樣,經濟就無法實現「逃逸速度」,由此面臨重新下滑的危險。

美國和歐元區都無法為經濟快速恢復增長創造條件,實際上,它們正因無法就這些條件到底是甚麼達成一致而陷入癱瘓。在變得越來越像日本的漫長經濟疲弱過程中,美國和德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如今已降至日本國債在1997年10月曾跌至的水平,接近 2%。文章認為,這一次的經濟衰退更可能導致這些國家面臨通縮,而不是那些執著於財政赤字和央行資產負債表的人所畏懼的惡性通脹。

「末日博士」魯裡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預測,經濟很可能陷入從不良基本面到決策錯誤、到恐慌、再回到不良基本面的惡性循環,未來則面臨進一步的經濟收縮。

全球製造業復甦停滯 世界經濟進入「新危險區」

據《金融時報》報導,9月1日(週四)出爐的製造業活動調查結果表明,全球製造業復甦態勢到8月份似乎停滯,各地的製造業活動及訂單狀況正處於2009年中期以來最差的水平。報導稱,這些數據讓人很難相信,在經受兩場夏季政治危機(美國債務上限辯論,以及人們更加普遍地對歐元區外圍國家的主權債務失去信心)之後,世界經濟將迅速復甦。

摩根大通(JPMorgan)編製的全球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從7月的50.7跌至8月的50.1,表明製造業繼年初強勁擴張後,如今又難以擴大產出。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編製的美國製造業PMI在8月報50.6,高於投資者擔心的48.5,但仍表明美國製造業處於2009年7月以來最疲弱的狀態。

整個亞洲地區的製造業也同樣低迷。中國兩項相互競爭的PMI指數均小幅上升,但遠低於表明迅速擴張的水平。日本PMI回落至3個月低點,表明日本經濟在3月份經歷海嘯衝擊後,復甦仍不穩固。韓國和台灣的PMI均大幅下跌。歐洲同類指標也一樣差勁,甚至比8月中旬公佈的預估數字更加糟糕。

報導稱,不論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製造業產出和訂單指數均普遍低迷不振,說明全球基本需求疲軟。編製多項PMI指數的諮詢公司Markit的克里斯•威廉姆森(Chris Williamson)表示:「這表明從2009年10月開始的製造業復甦已經結束」。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擔心,全球經濟今年秋季會進入一個新的危險區,他強調,在全球化經濟時代,歐洲、美國或中國做出的決定都會產生全球性影響。佐利克9月3日(週六)在北京的一次講演中指出,「歐洲的財政危機已轉變成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對貨幣聯盟、銀行和若干國家的競爭力產生嚴重影響」。佐利克表示,美國必須解決自己在債務、支出、旨在促進私營業的賦稅改革以及陷入困境的貿易政策等方面的問題。

世界銀行行長:中國經濟漸失活力 增長模式須轉型

近日,佐力克啟程出访北京前夕,在世界銀行官網撰文表示,在過去30年裡,中國經濟驚人的成長動力來源已開始逐漸失去活力,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亟需改革。若中國要維持強勁成長,就不能僅依賴出口及投資,須透過擴大國內需求重新取得平衡。他同時提醒,只有少數國家成功實現了這個轉變,很多國家以失敗告終。

佐力克說:”如果沒有根本改變,中國會使全世界及本身經濟問題惡化和更不平衡,食物及天然資源價格更高、會呈現更多的環境損害、也更難應付日益老化的人口及過度仰賴海外市場。”

佐利克的觀點得到很多經濟學家的認同。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中國知名的經濟學家茅于軾對佐力克的觀點表示充分的肯定:”他提出的這幾點我認為都是對的,首先環境方面,欠的帳太多了,也就是說中國GDP的增長質量不好,我曾經講過,GDP有質量的問題,靠破壞環境來獲得財富,這種財富的質量就有問題;經濟結構方面,我們過分依靠出口,內部需求不夠,這個問題調整起來也是要付出成本的,過分依賴出口就需要減出口,一減出口,出口相關的就業就要減少,這些都會成為調整的成本。”

茅于軾也指出佐力克沒有提及的中國經濟呈現的嚴重問題,既中國政府和金融系統的債務問題,另外還有房地產泡沫,他說這些問題的負面影響將日漸呈現。茅于軾並且指出,”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將面臨比較麻煩的問題。中國不存在說真話的環境,經濟學家未必沒有看到問題,但是說真話要付出風險,這也是政治上的問題涉及經濟問題。中國經濟的根子問題還是在政治上面。”

中國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長期依靠出口實際是一種外向型模式,國內經濟沒有真正受益。這種外部拉動的增長模式在全球經濟乏力的今天已經走到了盡頭。他舉例說:「中國雖然進口了大量的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但實際上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服務。它是個大進大出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導致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部份利益沒有在國內市場得到有效的轉化,而是直接輸出到國外。這種模式如果不改變,中國國內市場實際上是難以承認的。」

另有專家指出,中國國內消費若要實際增加,政府就必須降低稅收、改革醫療保險體制、鼓勵就業人口流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