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1957年農民:分地不如幫工 以前還能吃飽

【大紀元2012年01月30日訊】《炎黃春秋》發表文章稱,在1957年中共「整風鳴放」言論中,像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等對國家大政方針提出意見的,只是極少數,而大量的「右派」言論則是來自基層反映民眾「今不如昔」的生存狀況的。與官方宣傳的截然不同,當時廣大民眾對「社會主義」並不認同。

東北網27日報導,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海光曾在《炎黃春秋》發表題為《1957年的民眾「右派」言論》的文章稱,從1957年的「整風鳴放」言論中可以看到,像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等能夠對國家大政方針提出意見的,只是極少數,而大量的「右派」言論則是反映基層民眾「今不如昔」的生存狀況的。這類言論可謂車載斗量,是各地所謂「右派言論」的主體方面。

主要反映的是對統購統銷、合作化、農民生活和城鄉政策等方面。言論者並不限於民主黨派和知識份子,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工人、農民、職員、幹部和其他勞動階層都在其中。這些關於民生的大量言論,反映了社會真實的生活狀況和鮮活的民間輿情,是「右派言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們發自於言論者親身感受的生活現實,其意義並不亞於那些大知識份子的治國宏論。

從中可以看到,廣大民眾對於剛剛進入的所謂「社會主義」是不認同的。

而正是看到這一點,毛澤東才氣急敗壞地運用權術,從黨內到黨外發起一場反右運動,嚴厲批判幹部群眾,把所有敢於發表意見的民眾都打入「地獄」,從此中國「政治黑暗、經濟落後」,真所謂「一窮二白」了。

農業合作化「搞糟了」

文章披露,當時關於農業合作化「搞糟了」的言論,全國各地非常普遍,但大同中又有小異。大同是都反對輿論宣傳對農業合作化的頌揚,不承認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不承認農業合作化是自覺自願的等等。小異是論證合作化「搞糟了」的個體經驗是不同的。

工人每月四、五十元 農民每年四、五十元

來自山東的言論說:「農業合作化以來農民缺糧,要求退社,有的搶糧鬧事,到底是優越不優越?」「工人每月四、五十元,農民每年四、五十元,我堅決說不優越。農民不參加合作社不只四、五十元。農業合作化以後,農民收入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農民收入被國家和幹部掠奪

安吉縣有幹部形象地說了合作化後的農民負擔重的問題:「一個農民種五棵稻:一棵是給國家種的,一棵是給社長種的,一棵是給會計種的,一棵是給五保戶、公積金種的,一棵才是給自己種的。」

農業合作化有甚麼優越性

浙江基層幹部的言論,除了一般性地說明合作化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外,對合作社和單幹的優劣做了詳細比較。如定海縣有幹部說:「合作化有七多六缺:(七多是)一、荒田多,二、糧食浪費多,三、生產懶漢多,四、盲目急躁推廣先進經驗多,五,砍伐森林多,六、爭工分吵架多,七、負債多。(六缺是)一、養豬缺,二、糧食缺,三、產量收入缺,四、燒柴缺,五、零用東西缺,六、零用錢缺。」

分了地不如以前幫工 以前還能吃飽飯

安徽的言論也是如此。如淮南市糧食局保管組長楊培成說:「農村裡從貧農到上中農,都對農業合作化有意見。」合肥師範專科學校的學生王義超說:「有農民說:現在分了地反不如以前幫工,以前還能吃飽飯。」

遂昌縣的幹部具體說了合作社空頭收入多的問題。即:「一、造水庫化工分多;二、社務開會誤工多;三、調換種子差價多;四、打稻機等廢物花錢多;五、搞副業損失多;六、社內開會旅費多;七、旱災減產空頭收入多;八、技術推廣工分浪費多。」

單幹優越性

諸暨縣有的幹部說:合作社看不到優越性,單幹倒有十大優越性:「不用開會、不賣餘糧、不交農業稅、勿用排生活(即生產)、勿用評工分、用錢自由、休息自由,水利不做、修橋鋪路不管。」

轉社後農作物減產

江西臨川縣的幹部對合作社也是怨言多多。如臨川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傅瑞林講:「轉社後比過去增產我就不相信。入社前我家禾長得缽子大,過去每年都能收四十多擔穀子,入社後禾長得還沒點點大,收入減少了,生活不如入社前。」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