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戶保護私隱意識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關式明香港報道)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對智能電話用戶的最新調查報告發現,過半數用戶在安裝應用程式前,不知道會被讀取手機內哪些個人資料。公署提醍市民加強防範科技帶來的風險,避免造成無謂損失。

私隱專員公署今年6至7月間,委託浸會大學訪問1,013名智能電話用戶,其中838名受訪者是iPhone或Android的用戶。調查發現,逾九成用戶有安裝應用程式,但只有27%在安裝前會閱讀和考慮應用程式的私隱政策。

有57%用戶不知道安裝程式後,手機中哪些個人資料會被查閱;亦有51%用戶不知道個人的聯絡資料,會被上載至程式的中央伺服器;只有53%用戶會採取屏幕鎖及防毒軟件等措施。分析又指,15-20歲年青人最多使用智能電話,但在保障私隱及資料意識比較低。

14宗投訴手機程式洩私隱

今年首9個月,公署收到14宗智能手機下載應用程式後個人資料被盜的投訴,私隱專員蔣任宏提醒用戶,要為手機安裝防盜及防毒軟件,亦須啟動屏幕上鎖功能及經常檢視下載的程式及存取的資料。「隨著智能電話的滲透率及威力日增,私隱及保安的風險亦相對增加……用戶的私隱意識偏低令人擔憂。」

他表示,智能電話大多經常開著,亦很少與機主分開,因而提供了位置資料,「增加了用戶被人全面監視的可能性。」他續說:「當這些資料與有關用戶行為及想法的資料結合,便可以詳細得知該用戶的私生活。很多應用程式收集用戶大量個人資料,而用戶很多時是不知道的。」他並強調,如果手提電話可裝置更多功能及儲存更多個人或敏感資料,問題會更嚴重。

蔣任宏提醒用戶不要因為應用程式免費,貪圖便宜,未看清楚條款就下載安裝,「應用程式通常是免費或非常便宜,但真正的代價其實可能是用戶的個人資料。」

另外,雲端科技日益普及,蔣任宏提醒用戶採用前必需慎重考慮,評估風險。他說,雲端技術涉及大量客戶共享電腦資源,可能導致資料大規模損失,或未經受權就被披露的風險。他特別提醒中小企採用前要慎重。◇

相關新聞
亞洲地區手機下載市場未來五年前景亮麗
手機下載音樂 日本樂壇新主流
手機下載動新聞  一則1891元
調查長者保護私隱意識薄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