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原油停產 中國日本急於尋找出路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2月01日訊】近期南北蘇丹的石油爭端導致南蘇丹停止生產石油,該國日產量預計約為35萬桶。由此,南蘇丹的石油出口供應也中斷,使得其主要買家中國和日本爭奪替代品,推高本已處於記錄高位的原油現貨市場。

過境費未達協議 南蘇丹全面停產石油

日前,蘇丹總統巴希爾與南蘇丹總統基爾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就石油爭端舉行會談,新華網援引當地媒體31日報導稱,兩方談判未取得明顯突破。巴希爾從非盟首腦會議返回喀土穆的專機上對記者說,目前「沒有任何希望」與南蘇丹達成石油協議。

此前,南蘇丹部長委員會25日舉行會議,聽取石油和礦業部長德修.道有關落實政府停止石油生產決定的情況匯報。南蘇丹決定石油和礦業部將在兩週內停止全國石油生產。

從去年12月開始,蘇丹政府以南蘇丹自去年7月獨立以來一直沒有為通過北方輸油管道和其他設施出口石油支付「過境費」為理由,每天從南蘇丹的出口石油中扣留一定份額作為「過境費」。南蘇丹政府1月20日決定停止石油生產,並停止通過蘇丹輸油管道出口石油。

南蘇丹計劃自己修建石油管道。南蘇丹新聞部長本杰明說,除了計劃修建一條通往肯尼亞拉穆港的輸油管道外,政府還在考慮修建另一條穿越埃塞俄比亞並通往吉布提的輸油管道。此外,部長委員會還提出在4到6個月內建造一座煉油廠,並在之後再建造兩座煉油廠。

中國年初已減少伊朗原油進口

南蘇丹石油出口供應中斷對中國和日本產生重大影響。根據中國海關數據,中國是南蘇丹石油的主要買家,2011年日買入約26萬桶。

此外,路透社報導,中國和伊朗在石油合同條款上出現爭端,中國因此減少伊朗石油進口。這些導致中國需要找到每日約54.5萬桶原油的進口替代,約佔其原油日進口量的10%。

石油諮詢機構Purvin & Gertz高級合夥人Victor Shum認為:「因為整體數量不小,解決突然的供應中斷並非易事。亞洲煉廠原料供應更加緊張。」

去年地震導致核電站癱瘓,日本發電用油需求大增,令地區現貨市場可供石油非常有限,不大可能緩解眼下的供應缺口。供應中斷推升原油現貨升水至記錄高位。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不過第二季煉廠檢修可能限制現貨升水漲幅。

蘇丹週日放行了裝有南蘇丹石油的船隻,不過沒有同意從該國港口出口更多石油。

對中國而言 南蘇丹原油中斷是雪上加霜

南蘇丹停產導致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ET.UL、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PETR.UL和印度石油和天然氣公司(ONGC.NS: 行情)的石油供應中斷。「我們預計裝船計劃可能因停產被迫推遲。我們希望儘快找到解決方案。」其中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員稱。

南蘇丹生產的重質低硫原油受到中國煉廠和日本客戶的歡迎。這些原油常被摻入燃料油中,以稀釋硫濃度,再被賣到日本和台灣等地用於發電。

「中國年初已減少伊朗原油進口,南蘇丹原油中斷則是雪上加霜。這意味著中國不得不考慮中東和大西洋沿岸國家的替代進口。」FACTS全球能源的分析師Roy Jordan表示。

29名中國工人被挾持

1月28日,中水電集團在南科爾多凡州(South Kordofan)的烏阿公路項目營地遭到反政府武裝軍襲擊。當時工地內有47名中國工人,當中18人及時躲藏,其中29人被擄走,事後蘇丹軍方找到躲藏的17名工人,另有1名工人失蹤。反政府武裝事後表示,當時戰況激烈,為了安全「帶走」中國工人。

中共駐蘇丹大使館昨晚(30日)確認,17名躲過劫持的中國工人已被蘇丹政府轉移到安全地點。被劫持的29名中國工人依然在蘇丹反政府武裝手中,綁架者聲稱目前這些人員都情況良好,無人受傷。

據悉,儘管這次蘇丹反政府武裝聲稱不反華,但事實上,蘇丹反政府武裝一直仇視中國人,他們認為,北京政府把他們的敵人蘇丹總統巴希爾當作老朋友。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白宮:轟炸南蘇丹難民營是「野蠻行徑」
南蘇丹說北方佔領其城鎮
聯合國呼籲籌措77億援助5千萬人
蘇丹邊界戰事衝擊伊達難民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