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父母後悔赴港生子 稱願放棄港籍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30日訊】4月26日,香港醫院管理局大會討論通過,2013年香港公立醫院將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分娩;而香港私立醫院明年起也停收「雙非」(父母雙方皆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孕婦。這個新聞掀起新一波內地居民赴港產子潮;另一方面,一些「雙非港童」的父母卻開始後悔,甚至有父母在網上宣稱,要放棄孩子的香港戶籍。

赴港生子,無奈的跟風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2006年「雙非港童」突破萬人;2006年至2011年,累積人數已達15.8萬餘人;加上2006年以前總共1.7萬多名孩子,迄今為止,已有近18萬「雙非港童」。

據《羊城晚報》報導,香港旺角,金輪大廈的一間小旅社裡,林瓊和丈夫再次清點各類所需文件。她已過了預產期一天,但肚子還沒有動靜。

林瓊和丈夫都是「北漂一族」,已有一個7歲的女兒。她的想法很簡單:「反正在北京生也沒有戶口,不如到香港生。我們的圈子在北京,孩子肯定跟我們回去,不會佔用香港的教育資源,更不可能生個小病還往香港跑。我不過是想讓孩子未來可以多一種選擇,這難道不是人之常情?」其實,像林瓊這樣的想法,在赴港生子潮中為數不少。

跨境上學,未來的挑戰

然而,當初美好的「香港夢」如今引發出無數意料外的困惑。學位緊、上學遠、融入難、溝通少……這些問題,今天使每一位「跨境學童」父母倍感憂慮。

每週一至週五,早晨6時剛過,在深港跨境學童最為集中的深圳福田口岸出入境大廳前,擠滿了排隊的入港人群,其中相當多是背著書包的孩子。深圳人對這一幕早已見怪不怪。這樣的「跨境學童」目前在深圳多達1.3萬人。有人預計,隨著這幾年的赴港產子潮,估計在五六年後,「跨境學童」將步入高峰。

跨境學童陳子欣(化名)的媽媽,說起自己的經歷,頗有點「悔不當初」。「港人對內地孕婦的反感,在我進入產房生孩子的那刻我才察覺,助產士對我們的語氣、態度都明顯不一樣。」

與此同時,「雙非港童」如果生活在內地,還要面臨交高額贊助費讀書的成本,就算經濟上可以負擔,還有多次回港辦理「回鄉證」的麻煩。在網上可以看到,在一起交流的家長中,有人將「跨境學童」的成長比喻為「深度套牢」,並呼籲「三思而行」。

預約爆滿,最後的瘋狂

不少家長表示,看過身邊一些「跨境學童」家庭的實例後,都對赴港產子一事打起了「退堂鼓」。不過,隨著「叫停令」發佈,「退燒」陡然轉向「高燒」。一些孕婦如夢初醒般想趕搭「末班車」,給了一些中介公司「過把癮就死」的撈錢機會。不少中介公司坐地起價,將原來三萬至六萬元的中介費升至八萬至九萬元。

《羊城晚報》記者在香港走訪了多家公立與私家醫院,發現今年的預約基本全部爆滿。香港醫管局也稱,公立醫院在今年餘下時間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分娩的數額已滿,4月26日起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在今年內的分娩。一些私家醫院同樣已排至年尾,接受預約的電話很難打通。

香港的法制民主 內地應反思

據悉,過去三年中,「非符合資格人士」(雙方皆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包括沖關、沖急診室的產婦,為31226人,占內地赴港產子總數98155人的三分之一弱。

到底是什麼支撐著她們不遠千里、不惜萬金赴港生子?

相當多採訪對像分析,香港的吸引力,不僅在於社會經濟繁榮、物價收入比合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社會「軟件」的成熟度與文明度。

不少深圳市民表示,如果單純從物質方面來看,深圳與香港的差距不會超過10年,甚至很可能10年後反超香港,但公民素質、社會福利、法治精神、民主進程等許多方面,「相差50年,可能還不止」。

香港亞太研究所教授鄭宏泰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2006年之前,來港產子的孕婦,多為來自廣東、福建等香港鄰近省份的工人和農民,他們一般通過在香港的近親屬接應赴港產子,彼時的目的多為生二胎。但近年來,內地赴港產子的群體已變身為教育、經濟狀況良好的「新中產」,他們看中的是香港寬鬆的社會環境和易與國際接軌的背景。

2011年香港統計處調查顯示,在希望孩子返港生活的「雙非」家長中,有八成主因是香港教育制度較好,多選項下,有29%的人表示嚮往香港法制健全,還有兩成「雙非」家長表示,子女來港可享受較佳生活品質和醫療福利等,日後更可方便出國留學。

這些都是香港出世紙的「含金量」之所在,因此許多父母不辭勞苦、不惜萬金,把孩子生在香港,卻來不及思考將來孩子是否能夠「回歸香港、融入香港」的問題。

有學者稱,這種跟風後面,反映的是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也應該引起內地對於社會福利保障事業建設、完善等各方面的反思,包括對於戶籍制度、人口政策的適度調整。「如果一切如意,為什麼要山長水遠去別的地方生孩子?即使沒有赴港產子潮,也會有去其他國家的產子潮。」

(責任編輯:柳紫舒)

相關新聞
大陸孕婦抗議香港醫院收取高額費用
粵擬放寬生兩胎 赴港生子降溫
陸婦爭相赴港產子  港婦產檢難
中國新一代「超生游擊隊」投奔海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