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白崇禧身影展 白先勇澄清近半世紀謊言

人氣: 2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2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臺灣臺北綜合報導)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的英雄事蹟和歷史功勳,近日在兩岸三地成為熱門話題。其子白先勇在臺灣國家圖書館「白崇禧將軍身影照片展」導覽(介紹)中,澄清半世紀以來,關於其父白崇禧將軍的歷史謊言,還原民國史的真相。

白先勇相信,藉由《民國與父親——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的出版,不但滿足當前大陸人對民國史的好奇熱潮,對兩岸民國史研究,帶來新的啟發,同時,也讓大家看到父親畢生捍衛民國、信仰追尋三民主義的身影。

白先勇表示,父親一生都站在中華民國國運興衰的歷史轉捩點上,是一個對民國有堅定信仰的英雄。《民國與父親——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這本書給大陸讀者很大的震憾和教育,他們從前所讀到的歷史教科書,跟這本書很不一樣。這本書不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歷史照片,照片是不能作假的,是歷史鐵證。

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捷

白先勇8日上午於導覽(介紹)中回顧,白崇禧參與指揮了對抗戰全局影響最重要的戰役——徐州會戰血戰台兒莊。當時,上海南京等地已經淪陷,抗戰局勢非常危急。1938年3月20日台兒莊大戰前夕,蔣中正和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一起飛抵第五戰區視察,蔣特意留下白崇禧協助李宗仁作戰。台兒莊戰役歷時半個月,殲滅日軍二萬人以上。

台兒莊戰役是「七七盧溝橋事變」以來,國軍對日作戰獲得的首次重大勝利,也是日軍自明治維新以來遭受的首次大敗,沉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遏制了日軍侵華兇猛勢頭,粉碎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

白先勇在《民國與父親》書中提到,台兒莊大捷最大的意義在於,廣西將領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把川軍、西北軍、廣西軍以及中央軍這些幾年前還在互相拼鬥的軍隊,集合在一個旗幟之下,敵愾同仇,將外族入侵的強勢軍隊擊敗,「是保衛家國的民族大義,這股精神力量支持了中華民族八年的抗日戰爭。」

中共偽造抗戰歷史

這段史實被中共造假杜撰說,在台兒莊之役開戰前,周恩來曾經面見白崇禧,指點他如何作戰。白先勇在導覽中駁斥說:「你想想看,台兒莊大戰那時候是國民黨的軍隊在打,不會去接受共產黨的戰略,不可能的。」

白崇禧將軍舊屬蒙鵬飛之子、台北市廣西同鄉會理事蒙天祥也駁斥了中共謊言。他表示,軍事謀略和作戰指揮並非周恩來之特長,足智多謀的北伐抗戰名將「小諸葛」白將軍不可能聽周的,更何況白、周兩人在台兒莊之役前並未會面談論軍事。

台兒莊大戰捷報傳來,舉國歡騰,各地舉行祝捷會,大本營武漢超過10萬人上街遊行,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兩人的巨幅照片為遊行隊伍開路。白崇禧成為舉國關注的抗日英雄,登上有「中國Life(生活)雜誌」之稱的《良友》畫報5月號封面人物。

白崇禧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戰戰略

到底是誰先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思想,給全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對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先勇不久前在大陸發表新書《民國與父親─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此一重要歷史問題再度引起海內外媒體和學者關注。

據有關歷史資料,1938年初,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遷移武漢後不久,白崇禧在全中國率先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戰略思想,為軍委會所採納,成為國策和抗日最高戰略方針。

1963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三井教授訪問白崇禧將軍,白將軍說明是在武漢檢討(1937年11月)「太原會戰」時提出上述戰略方針,獲得蔣介石採納,並命令國軍各部於山西境內以游擊戰與正規戰並用,保障山西根據地。(《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1984年版,231頁)

1964年4月21日,白崇禧再次接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三井教授訪問,談游擊戰時又說:「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國府遷都武漢,曾召開軍事會議,研討對敵戰法,於戰略上國軍採取消耗持久戰,於戰術上,我曾於大會中提議,應採取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游擊,擴大面的佔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侷促於點線之佔領。同時,打擊偽組織,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再逐漸變為全面戰、總體戰,以收『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效。當時,幸蒙委員長接納,通令各戰區加強游擊戰。」(《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1984年版,第352頁。)

白先勇此次在台北表示說,父親是傚法俄國應付拿破崙的戰略,旨在將日軍拖入中國廣大的內地泥淖,拖長日軍的補給線,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發動長期總體戰,削弱敵軍優勢,消耗其國力,將日寇拖垮,最終戰勝日軍。此一戰略對抗戰全局至為關鍵,基本上奠定了八年抗戰勝利的基礎。

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經過多方考證,曾經發表專文說明,白崇禧先於毛澤東提出抗日持久戰戰略,國民黨有自己獨立的持久戰思想,跟中共毛澤東、周恩來無關。毛1938年5月發表的《論持久戰》全文完全沒有談到空間、時間、小勝、大勝之間的關係。而且早在1938年2月7日,蔣介石就已採用白崇禧提出的戰略思想在武昌發表演講說。

今年4月,白先勇在大陸對海內外媒體和學者表示,從時間上來看是白崇禧先提出這一戰略思想,那個時候白崇禧和毛澤東沒有什麼接觸,不會受毛的影響,白崇禧考慮的是國民黨軍隊的戰略,不是共產黨的戰略。

崑崙關攻堅戰

在白崇禧直接指揮的幾場重大戰役中,1939年11月「桂南會戰——崑崙關戰役」,是中日戰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攻堅戰,也是抗戰以來的首次攻堅戰大捷。當時,國軍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達物資支援量的百分之八十五。是年4月,日軍得到此一重要情報,因此決定切斷國軍補給線,發動桂南戰役,佔領南寧。

崑崙關山嶺延綿,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遠至宋朝,狄青征南時,此處便是著名的戰場。在中央研究院收藏的白崇禧生前的訪問紀錄中,記載了崑崙關攻堅戰事最激烈時,白崇禧親赴前線指揮的戰略場景。

訪問紀錄說:「我(白崇禧)曾經親臨砲兵陣地指揮,當時因敵利用反斜面陣地及副防禦,我軍衝鋒十次以上未能奏功。於巡視地形後,見敵左側有高山,可作為砲兵側射敵陣地之用,遂令砲兵指揮官邵百昌,將卜式山砲一連,俄式戰防砲數門,於拆卸後搬上敵陣地左側之老毛嶺、枯桃林、標高四一五等高地,實行側射敵之反斜面陣地,並壓制敵機槍、山砲,毀其鐵絲網,支援我衝鋒部隊,結果,一舉成功。」

此役,中日兩軍之最精銳部隊在崑崙關決戰。白崇禧統帥指揮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所部25個師共15萬4千多國軍,包括第5軍杜聿明所部的戴安瀾、邱清泉、鄭洞國等精銳之師,兩度重挫消滅包括日寇「鋼軍」在內的日軍精銳。日軍陣亡五千多人,被俘一百多人,國軍傷亡也很大,僅第五軍即亡五千六百人,負傷一萬人,國軍以重大的代價,殲滅崑崙關守敵,奪回了崑崙關,取得了抗戰以來首場攻堅戰的勝利。

北伐、抗戰期間的蔣白關係

白先勇回顧了北伐至抗戰初期蔣中正與白崇禧的關係。1926年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在廣州誓師北伐,打勝了扭轉乾坤的「龍潭之役」。1928年直入北平、天津,立下北伐統一大功。1929年,蔣中正採納中央軍的削藩建議、後解散各軍團,爆發蔣桂戰爭及中原大戰,蔣白兩人關係跌入谷底,白崇禧一度流亡越南,被中央定性為叛將。1931年,白崇禧回到廣西致力於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成效卓著,獲得胡適等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蔣中正號召全國抗日,白崇禧成為率先響應的地方將領,是年8月4日,蔣中正派專機至桂林將白崇禧接往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蔣桂戰爭的恩怨,在國難當前暫時一筆勾銷。

在程思遠所著的《白崇禧傳》中記載,白崇禧飛抵南京時,「蔣介石曾於陵園官邸對在南京的黃埔學生明確宣示:抗戰期間,最高統帥如有三長兩短,應由白崇禧做接棒人。」抗戰期間,蔣中正對於白崇禧的軍事長才的器重和信任之情,由此可看出。

四平街會戰、徐蚌會戰

然而,長達八年的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1946年,中長鐵路之軍事重鎮四平街之戰,正值美方介入調停,蔣中正未採納白崇禧越過松花江北岸乘勝追擊、徹底肅清林彪共軍的建議,接納了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的調停,東北停戰十五天,又應周恩來請求延長停戰八天,林彪得到了整軍反撲的機會,東北形勢從此驚天大逆轉。這個戰役成了國民政府丟掉大陸政權的關鍵一役,白崇禧退居臺灣後一直到晚年,始終引以為憾。

另一批評白崇禧「按兵不動」的流言是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徐蚌會戰」(大陸稱「淮海戰役」)。白先勇導覽時,特地澄清徐蚌會戰期間所謂「白崇禧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的謠言。他說:「我父親第一時間就派了黃維第12兵團救援,照片就在那,黃維還被俘擄。」

1949年10月1日,中共政權在北京成立。10月12日,國府由廣州遷到重慶,進入西南保衛戰。11月20日,蔣中正和白崇禧在重慶最後會晤,商量如何支撐殘局。11月29日,蔣中正坐中美專機起飛時,共軍已迫近機場20裡。12月4日,白崇禧乘飛機離開南寧。12月底,白崇禧離開大陸飛赴台灣。

白先勇於書中寫說:「國共內戰,父親最後從武漢與林彪『四野』周旋到底,一直戰到退回廣西,手下子弟兵打得不剩一兵一卒,終於無力迴天,離開南寧飛向海口。」

畢生捍衛民國

回顧1923年,白崇禧在廣州晉見孫中山,請求廣西加入革命軍行列,當時孫中山對白崇禧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白崇禧回答道:「廣西統一不需要大元帥的物資支援,所需要的只是革命信仰而已。」

歷經北伐統一、抗戰、國共內戰,白先勇認為父親一切的努力,都是要為了保護「民國」於屹立不墜。

白先勇在圖片展現場接受採訪時表示,父親一生都站在中華民國國運興衰的歷史轉捩點上,是一個對三民主義和中華民國有堅定信仰的英雄。父親畢生最大的希望就是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反攻復國」,然而大業未竟,大陸淪陷是他最大的遺憾。

撥雲見日 還原民國史真相

白先勇提到,隨著新書出版赴大陸參加座談,發現大陸人對於民國史的飢渴和熱誠,甚至超過臺灣。而中共對於民國史一直有很多錯誤的說法,對於白崇禧的部分,「喜歡誇大蔣中正和我父親之間的矛盾,最常流傳的,就是我父親是蔣介石毒死的。」

但是,這隨著《民國與父親》這本書的出版,以及白先勇受邀到北京、南京、武漢等地座談,「各大報頭條登出來,白崇禧不是蔣介石毒死的,等於是大翻案。」

白先勇認為,中共雖然造謠,其實心裡對白崇禧暗暗佩服、很敬重,「他們認為國民黨裡頭最難打的就是我父親的兵,他們開會都這麼說。」

白先勇談到,兩岸華人對民國史有很大不同的解讀,這本書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獲得空前的熱烈反應,令他感受到,「大陸有很多人都想追究歷史真相,這本書和他們讀的教科書不一樣,給他們很大的震撼教育。」

「這本書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很多照片,照片不能造假,是鐵證,他們看了非常驚訝。」白先勇相信,《民國與父親》對兩岸民國史的研究,將帶來新的啟發。
(視頻: 《父親與民國》台北發佈會現場播放白崇禧記錄片 :1966年,蔣中正總統率領眾官員第一個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國葬;1947年,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視察國軍和處理二二八事件;1944年,白母馬太夫人在桂林過90歲大壽,蔣委員長特派參謀總長何應欽代表他本人為白母祝壽,白崇禧將軍全家與5萬多軍民以及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等將領參加祝壽。)
白先勇說:《民國與父親——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這本書給大陸讀者很大的震憾和教育,他們從前所讀到的歷史教科書,跟這本書很不一樣。這本書不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照片,照片是不能作假的,是歷史鐵證。)

(責任編輯:高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