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耕地遭重金屬污染 東北黑土地或消失

人氣 183

【大紀元2012年06月11日訊】佔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GDP高速增長的代價之一,就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減少了一半,並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份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經濟參考報》以大地之殤為題推出了關於東北黑土地污染的系列報導。

肥土變毒土:GDP至上的惡果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當前,我國土壤污染中的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日積月累導致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我國的土壤污染超過世界各國,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成為「毒土」,喪失了生產能力。這種日益加劇的污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化工污染、塑料電子廢棄物污染及農業污染等。

另一種嚴重的污染來自農藥化肥污染。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維理說,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餘70%以上都污染環境了。」雲南農業大學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有0.1%左右可以作用於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屬、激素的有機污染。全國重大污染事故於此也不無關係。

頻繁爆發的污染事故損失慘重,不僅增加了環境保護治理成本,也使社會穩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復所需的費用更是天價。常州農藥廠土壤修復需2億元,無錫胡埭電鍍廠重金屬鉻污染修復費用890萬元,蘇州化工廠需數億至數十億元。

污染主要來自人為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糧食減產100億公斤

土壤污染主要一來自礦山采冶、工業「三廢」、污灌、固廢堆放等,基本上都屬於人為因素,各地以追求G D P為核心的政績觀,不科學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大量違法排污、超量排污。

污染的加劇導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減少,土壤質量下降,自淨能力減弱,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風險。潘根興教授說「許多土壤污染地區已超過土壤的自淨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干預,千百年后土壤也無法自淨,有的地塊永遠都無法自淨,甚至出現環境報復。」這樣出現了三個後果。

一是生態關係失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等地調查的主要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高達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系統穩定性不斷降低。

「吃土吐土,淨化土壤,作為土壤的『義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環境指標,對土壤具有重大意義。」殺蟲劑等農藥的殘留令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使得稻田天敵和害蟲的平衡關係被打破,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重金屬污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陳志群認為,由於農藥、化肥和工業導致的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因此減產100億公斤。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有毒糧食對人體的危害更是難以估量。

三是重金屬病開始出現,人們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汞、鎘、鉛、鉻、砷五種重金屬被稱為重金屬的「五毒」,對人有緻命的危害。蘇州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積德說「這些污染嚴重影響兒童發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體生命健康。」上世紀70年代,日本曾出現「痛痛病」,是鎘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響面很廣,受害者眾多,所以被公認為是「公害病」。

潘根興教授在全國各地市場上進行的調查也顯示,約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屬鎘超標。他說:「這些鎘米對自產自食的農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風險。」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狀已開始在我國南方部份地區出現「土壤污染導致的疾病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危害中華民族的子孫未來。」

「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以前挖兩鍬深還是黑土,現在一鍬後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龍江省依蘭縣三道崗鎮三道崗村農民程先粟從自己地裡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3523.3萬公頃,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糧食年產量約佔全國五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

由中國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所專家聯合調研形成的「東北黑土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指出,東北黑土地初墾時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開墾20年的黑土層則減至60至70厘米,開墾70至80年的黑土層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一米多厚,現在找半米深的都難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現在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層。有專家擔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份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

「幾年後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願意投入保護?」

當地一些土地已連續十幾年種玉米、水稻等同一種作物,吸收養分單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養分失衡加劇。由於土地分散,不少農民常年使用小型農機具耕作,耕層越來越淺板結嚴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耕地轉化為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耕地管理單元變小,使用權變更頻繁,農民保護耕地積極性不足「種幾年後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願意投入保護?」

地方在建設橋樑、道路時會佔用優質的黑土農田, 「這就不僅是黑土層流失問題,占一畝就少一畝。」

由於高產作物面積增加、農田水利設施的改善,特別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撐,在黑土層日漸變薄的同時,東北黑土區糧食產量仍然在上升。這種種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事實。

(責任編輯:葉清青)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東北黑土地嚴重水土流失
中國大陸東北黑土地流失嚴重
黑龍江黑土地流失嚴重
浴血的黑土地 ﹕『六二零萬家慘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