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風險增 大陸銀監會要求五大銀行自查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賽琳綜合報導)據大陸媒體報導,鑒於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壓力日益增大,大陸銀監會已經要求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商業銀行開展貸款五級分類自查工作。自查結果已經於5月底上報給監管機構。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陸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反彈。伴隨經濟形勢下行,銀行的不良貸款將步入上升週期。有調查報告稱,地方融資平台為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

監管層擔心銀行資產質量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6月3日透露,銀監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已經要求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五家大型商業銀行開展貸款五級分類自查工作。自查結果已經於5月底上報給監管機構。

「自查範圍包括五家大型銀行截至2011年末全轄境內各相關貸款五級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情況。」上述知情人士稱,此舉旨在充分暴露信貸風險,這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監管層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心。

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透露,下半年,各銀監局也將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家銀行機構進行五級分類現場檢查。檢查報告會在10月底前向銀監會報告。

重點檢查貸款分類是否準確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銀監會推動的此次五大行自查,主要集中在貸款分類在制度、流程、操作三個層面是否合規、準確。

舉例而言,制度層面,主要是檢查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管理辦法是否符合《貸款風險分類指引》;流程方面,是否規範,是否存在人為調整分類結果;操作上,是否存在借新還舊等方式掩蓋貸款風險暴露等。

上述知情人士稱,最終,銀行業機構要統計分類偏差的合計數,包括筆數和金額。自查報告,或者通過國有大行的分支機構報送至屬地銀監局,或者通過法人匯總直接報送至銀監會監管一部。

1998年以前,商業銀行的貸款分類辦法基本上是沿襲財政部1993年頒布的《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中的規定把貸款劃分為正常、逾期、呆滯、呆賬四種類型。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簡稱「一逾兩呆」。

央行於1998年參照國際慣例,制定《貸款分類指導原則》,要求商業銀行依據借款人的實際還款能力進行貸款質量的五級分類,即按風險程度將貸款劃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後三種為不良貸款。

2007年,銀監會又制定《貸款風險分類指引》,通過對貸款的五級分類,揭示貸款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以真實、全面、動態地反映貸款的質量。目前,貸款五級分類,已成為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分類的基本標準。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 連續兩季上升

中國銀監會網站數據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4,38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年底的4,279億元上升了100多億,為連續兩個季度反彈。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一位銀行業內人士的分析說,「商業銀行是典型的順週期行業,伴隨著經濟形勢下行,銀行的不良貸款往往也會步入上升的週期。」

一位國際評級機構董事總經理也表示,銀行的不良資產的暴露是非線性的。換句話說,不良貸款不會以勻速的態勢增長,而很有可能在某一個時間點突發性地增加。

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末,工、建、中、農、交五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730億、710億、630億、870億和220億元,合計3,160億元,約占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的74%。

報告:地方融資平台為不良貸款主要來源

路透社去年9月報導說,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日前發佈其問卷調查報告稱,多數商業銀行受訪者認為,近兩年巨量信貸將導致不良貸款生成概率微幅放大,不良貸款在2012年後將明顯增加。40.3%的受訪者認為,2011年銀行不良貸款主要來源是地方融資平台。此外,高鐵建設以及產業結構調整中鋼鐵、新能源等產業的貸款也成為主要的風險隱患。

報告表示,2009年快速膨脹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在經過三至五年的借貸週期後,將於2012、2013年前後迎來還款高峰。

審計署此前披露,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2010年底達到10.7萬億元人民幣。由於部份地區的債務償還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程度較大,在政府嚴控房地產市場的背景下,土地成交量不斷萎縮,導致還款風險上升。

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13個城市全部用地出讓金共計約1243.06億元,同比下降44%;而5月份全部用地出讓金107.54億元,較前四個月均值縮減約62%。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中國銀行業信貸激增帶來不良貸款隱患?
放貸1.4兆美元 標普:中國不良貸款恐大增
中國農行IPO撈錢 不良貸款多 香港反應冷清
日媒體:中國銀行業壞賬高達20%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