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高考成本變遷:5毛錢到5萬元

人氣 53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6月06日訊】「70年代一本練習題,一碗綠豆湯,高考花費5毛錢;80年代考前買套好文具,花費10元錢;90年代買複習資料,喝媽媽熬的雞湯,花費350元;00年代請家教、租賓館,高考花費5,000元;10年代請一對一補課、訂營養餐,租學區房花費4萬元……」

這是最近網傳很火的「高考成本變遷示意圖」,它讓幾代人追憶起當年的高考,從5毛錢到5萬元,除了物價上漲的因素,如此懸殊的變化仍然令人吃驚。

《北京晚報》選取了相隔22年的兩個北京高考家庭作為樣本進行調查,訴說的不僅僅是高考成本的變遷,20年來,高考給家庭帶來的物質與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

劉芬蘭2012高考賬本

北京西城區劉芬蘭兒子2012年高考

租一套學區房 一年6萬元
一對一家教補課費 一週6課時,三個月21,600元
複習資料和教輔書 大約3,000元
健腦補藥 一盒572元,三盒1,716元
營養配餐 考前3個月9,000元
考試獎勵 蘋果手機5,000元
共計:10,5316元

早晨6點半,西城區豐匯園小區一套兩居室裡,已經在廚房忙活了半個小時的劉芬蘭輕輕推醒兒子,早飯的香味在屋裡瀰漫開來,兒子揉揉惺忪的睡眼, 匆匆洗漱一下,埋頭吃起來。早飯很豐盛,一瓶鮮奶,一小碗五穀雜糧粥,兩個噴香的醬肉包,四個剝好的鵪鶉蛋,還有一個切成片的獼猴桃。身高1米8的男孩風卷殘雲地吃完,就背起書包直奔200米之外的一所重點高中。

自從租下兒子學校附近的這套學區房,半年多來,劉芬蘭的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始的。伴隨著兒子的高考,全家也開始「衝刺」,這並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家庭。她因身體不好已提前退休,每月只有2,000 多元的退休金,丈夫是出租車司機,收入也不高。為了這場衝刺,全家已在精神和物質上準備了很多年。

現在,劉芬蘭的任務主要是給孩子做好一天三頓飯,好吃、有營養、又不能太油膩。

租下豐匯園這套學區房,劉芬蘭和丈夫當初下了很大的決心,他家原本住在南二環開陽橋附近,兒子騎車上學要花半個多小時,「對於高考的孩子,多睡半個小時太重要了,這邊房子很貴,60平方米的小兩居沒有下5,000元的。」去年,開過了學校高三家長會後,夫婦倆決定「不計血本」給孩子做好後勤工作。

「除了租房,最大的一筆支出是請一對一家教。」劉芬蘭說,兒子的數學一直不太好,老師說最好請個家教單獨補補課,班裡很多孩子都是這樣。「找同學的家長幫忙介紹了一位重點中學的骨幹教師,一課時300元,還是熟人介紹的折扣價。一週三次,每次兩課時,到現在三個月已經花了2萬多元了,孩子的成績提高了一些,我們就覺得這錢花得不冤枉。」

「還有就是各種複習資料和教輔書。」劉芬蘭把兒子那張書本堆成山的桌子指給記者看,「老師讓買的,家長之間互相介紹的,網上推薦的,我們都買了,他爸爸每次去書店都要買上幾百元的,孩子估計到考試也做不完,多做一點算一點。」

現在風行一時的考生健腦補品劉芬蘭也沒給孩子落下,「買得不多,只給孩子吃了一種增強記憶力的藥,進口的,一盒572元,能吃一個月。」

石景山區李秀珍女兒1990年高考

李秀珍1990高考賬本——
中午帶飯 每天一元,4個月約100元
每月多給10元零花錢 4個月40元
高考三天招待同學午飯 3天90元
高考獎勵 自行車50元
共計:280元

石景山區古城北路一座老居民樓裡,70歲的李秀珍回憶起22年前的那場高考記憶猶新,就是在這套單位分的宿舍裡,她先後把兩個女兒送進了大學。

「那個年代,家長一般不太管孩子的學習,學校老師抓得很緊,也不會給家長派甚麼任務,就在高三開學的時候開了一次家長會,做了一次動員。」

要說高考的花費,主要還是體現在伙食上。「原來孩子中午吃食堂的飯菜,總抱怨不好吃,最後一學期,我索性給孩子退掉學校的飯,每天一大早起來給孩子做飯,放在保溫桶裡,讓她帶到學校吃。都是很家常的菜,木須肉、西紅柿炒雞蛋、肉片炒黃瓜,做這樣一頓飯成本大概不到一塊錢。」

李秀珍還記得,給孩子高考的另一項支出是每月多給了女兒10元零花錢,高三第二學期,漲到了一個月15元,「主要是天熱,讓她在上下學路上買飲料和冰棍。」那時候,一瓶北冰洋汽水兩毛錢,一根奶油雪糕1毛錢,15元對於一個中學生相當奢侈。

在李秀珍的印象中,好像沒有為孩子的複習資料花過錢,「資料都是發的,卷子也都是老師印的,沒讓家長額外掏錢,老師經常給孩子加班補課,有時候晚自習回來天都黑了,這個都是不收錢的。」那時候市面上沒有那麼多教輔書,更沒有家教,孩子全憑自己在學校下工夫,「大家都沒有高考要花多少錢的概念,有錢也沒地方花。」

高考產業

從1990年的280元,到今年的10萬多元,22年高考成本漲了300多倍,當然這其中有很大的物價上漲因素,然而換一種算法也可以說明問題。劉芬蘭稱,這10萬多元是他們夫妻倆一年的總收入,「我們不吃不喝攢一年的錢正好是孩子高考的花銷。」而李秀珍當年付出的280元則是她一個月的工資。

「我們當年其實並沒有抱著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學的想法,考上了光榮,考不上也不丟人,因為大學生畢竟是少數,落榜之後會找其他的出路,比如直接就業,或者再去上個職高,只要努力就能養活自己。家長一般不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李秀珍說。

這種淡定心態在現如今的家長中間,早就蕩然無存,「過去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雖說這橋已經寬多了,但是一旦沒過去那就是沒出路,大學畢業都找不到工作,更別提這連大學都沒考上的。」劉芬蘭的焦慮,在中國家長中已成為快速蔓延的社會病。
對獨生子女過高的期望、對孩子未來的擔憂、競爭不斷加劇的就業環境,刺激著家長對高考的無底線投入,高考最終成了一場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而高考作為消費的概念,已經形成一個產業。

這個產業包括各種保健品、補腦液、高考補習班、家教、高考興奮劑、營養餐、學區房中介、高考移民事務代理等可以拿上檯面說的,也有包括號稱「命中率」 高的高考試卷,文廟裡的天價頭香,還有方術道士們開發的各種高考吉祥物,這些真真假假上的東西,都真真實實地擠壓著家長們的錢包。

與近十萬倍增加的成本相比,這幾十年的變遷,高考的難度和重要性,卻是有目共睹地在往下滑行,高考的錄取率,從最初的十分之一強,到現在近80%,但大幅度增長的錄取機會,並沒有帶來大幅增長的教學質量和畢業競爭實力,文憑的含金量不升反降,造成家長和考生們在高考前,產生選校機會的恐慌。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普通班學生明真相  高考成績賽過重點班
拚高考 東莞「赤膊班」微博竄紅引熱議
托兒費用高  考驗美低收入家庭
青島春季高考 六千人無人報考煤炭專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