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真言:中國人應該明白的事(續四十一)

【大紀元2012年07月22日訊】長期以來,中共利用其控制的 輿論宣傳工具持續不斷的向中國民眾強力進行一言堂的愚民欺騙洗腦宣傳,太多的中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對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諸多歷史及 現實事件,認識糊塗,或是偏激片面,或是認識不清,或是根本就不知道,陷在中共刻意營造的錯誤泥沼中不能自拔,嚴重的影響了對事物的客觀 判斷而不自知。本文擬就當今及歷史上被中共或是扭曲或是掩蓋的諸多歷史事件中的部份大事的如實解讀,幫助你廓清迷霧,恢復良知。

關於「封建」與「封建社會」 (一)

甚麼是封建?甚麼是封建社 會?相信不少人會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認為這是一個毫無必要提及的常識性問題。而實際上,這是一個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個基礎性的問題,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生活道路的不同的選擇,都如此有關。不同的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而有的選擇是生與死的選 擇,是天堂與地獄的選擇。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你,你卻可能不知道,你更不會知道,你的不少人生選擇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 基點上,你被一個錯誤的觀念支配了幾十年而不自知。

很多人意識不到,在其它國家 的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在中國就與眾不同,很多問題甚至可以說絕大部份問題、事物都被中共邪黨強行賦予了政治色彩,把簡單的問題政治化了。 在中共邪黨治下的中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突出政治、政治掛帥。這是一個以政治為核心的國度。這個政治就是維持中共邪黨的專制獨裁統治,中共 邪黨稱之為「大局」。中共邪黨要求全黨全民一切都要服從服務於這個所謂的「大局」,以服務「大局」為中心,甚麼都比不上「大局」重要。為 了這個罪惡的政治「大局」,可以不顧基本的歷史事實,肆意歪曲篡改歷史,顛倒黑白,指鹿為馬。

說起來,不過一個純粹簡單的 學術問題,實在沒必要繞來繞去地解釋上這麼多,但如上所言,在中國這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學術問題。政治問題又被稱作意識 形態問題,所謂意識形態就是馬列觀,就是中共的意志。這是一個全世界唯共產黨國家獨有的專詞,唯共產黨國家才有的標尺,是衡量是否與共產 黨保持一致的標準,在絕大部份共產黨國家,尤其是中共極權統治下的中國,這是每個人日常社會生活中自覺規避、自覺服從的東西,人的所思所 行都首先要以此先行檢驗,合則行,不合則廢。可悲的是,這已經成為共產體制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人的生活習性,成了一種與生俱在的習慣。沒 有人去醒思這是一個絕對不應該存在的扭曲人性的邪惡東西。六十年中共邪黨的專制獨裁統治,中共邪黨成功的以馬列毛思想改造了中國文化,改 造了中國人,成功的以黨文化全面替代了中國傳統文化。今天中國人一切思維的方式及內容,都是黨文化的東西,全無傳統文化的影子。而絕大部 份人又不自知。這也是大部份中國人認識不到封建問題重要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很有必要多說幾句,點醒被愚弄多年、已失去基本分辨能力的 國人,你對絕大部份社會與歷史問題的認識都是偏頗和錯誤的,包括本文的主題。這當然不是你的錯,而是中共邪黨的灌輸之罪。但是,因不明真 相而造成的損害與災難卻只能由自己來承擔。中共邪黨絕對不會為此承擔半點責任。

「封建」與「封建社會」問 題,是一個悖謬至極的問題,是一個被極度妖魔化了的問題,這在中國大陸學術界並不新鮮,大多人都心知肚明。但是,一般國人卻不清楚。改革 開放以來,許多大陸學者在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影響下,開始挑戰傳統的 「五階段論」,奴隸社會非人類歷史必經階段以及中國歷史上不存在奴隸社會的觀點已成眾多學者的共識。但是,中國有無封建社會,或者說,秦 以下的中國社會是否屬於封建社會問題尚未解決。問題的阻力不是因為封建問題的模稜兩可難以區分,而是執政者也就是中共當局的阻撓。社會發 展五段論早就是一個偽問題。但對一般民眾而言,甚至於對中共體制內歷史學術圈子之外的中共中下層來說,都無異於石破天驚,好比1+1=3一樣令人錯愕。幾十年的愚民教育,封建問題早已是鐵板釘釘,天經地義,根本就毋容置疑。無論是教 科書、工具書還是學術、輿論媒體都言之鑿鑿,不容置辯。中共對世人的欺騙並不是專對一般普通百姓,還包括它體制內的中下層,甚至是高層, 中共的「此件發至省軍級」、「此件發至縣團級」、「此件傳達至全體黨員」等規定,就是中共欺騙民眾的明證。「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 不是一個普通的簡單的歷史與學術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問題對中國人生活的叨擾很不一般,它的影響面之大、之深重,無出其右者。幾十 年的浸淫,封建問題之毒早已侵襲到中國人的骨子裡去了。此毒不除,不僅毒化壓抑中國人的當今,更重要的是它會危及到中國人的未來!這不是 像中共邪黨一樣有意誇大其詞、妖言惑眾、危言聳聽!及早歸正與澄清對於「封建」及其相關問題的扭曲認識,徹底解體封建問題的負面影響,對 於今天的中國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緣起

關於「封建」與「封建社會」 問題,是一個涉及中國社會諸多社會事由的基點基調問題,舉凡許多政治問題、學術問題及民眾生活問題的是非標準與此直接相關或有連帶關係, 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幾十年來,對中國民眾影響巨大、深遠,印象極為深刻。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這個為絕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問題是一個被 中共邪黨刻意歪曲的概念。正確辨識、釐清、歸正封建問題的是與非,不僅僅在於可以還歷史真實面目,打碎套在民眾身上的精神枷鎖,從思想上 解放民眾。更重要的是可以徹底否定中共革命的合法性與虛妄性,讓民眾認清中共邪黨的流氓本質,及早拋棄中共,結束中共邪教對中國長達六十 多年的非法獨裁統治。

對「封建」與「封建社會」問 題較早提出質疑並專門論述的是大陸學者何新,他在1986年發表的 《中國古代社會史的重新認識——從近年出版的兩部史著看當代中國史學理論的危機》一文中,認為:「近三十多年來,當代中國史學一直被束縛 於一種歷史公式之中。這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社會(共產)主義制』這個著名的五 階段社會發展公式。這一公式來自本世紀三十年代的蘇聯史學,是當時的蘇聯史學家根據他們所誤解了的馬克思的思想而構造的(參見拙文《馬克思的歷史觀與社會五階段公式》,《晉陽學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產生這一歷史公式的理論背景,一是古典進化論的單線演化模式,一是十九世紀歐洲史學中流行的歐 洲中心主義。這一歷史公式假定人類社會發展只應當具有單一的發展和演化模式,實際上就是以歐洲道路作為標尺的模式。然而,對於亞、非、拉 地區的大多數民族和國家來說,由於它們的歷史文化傳統與歐洲是那樣地不同,它們不僅從未走過歐洲式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且也從未經歷過希 臘、羅馬以及中世紀歐洲那種奴隸制、封建制的道路。但是三十多年來的中國歷史學卻一直在做兩件事。第一是試圖儘可能地削足適履,扭曲、刪 改、修正中國歷史,以便把它塞進這個歷史公式的框架內。第二就是在『歷史規律』的名義下,將這個公式神化成不允許懷疑和批評的神聖教條。 由於這種歷史公式論的束縛和影響,歷史學家在研究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時,就總是尋找似乎能夠驗證那種歷史公式的共同點,有時甚至把根本不 同的社會特點也誤認或論證為相同的。這樣一來,不僅中國歷史被曲解了,非中國的世界歷史也被曲解了。」

何文的發表,不啻一聲驚雷炸 響,衝破了三十多年來一直被嚴嚴包裹的關於封建社會研究的史學黑幕。1990年,大陸學者馮天瑜出版了《中華文明史》一書,在書中的「中國『封建』制度辨析」一節,也對秦以後封建社會說提出質疑。之 後,1993年著名學者李慎之在致青年學者的一封信中對何新和馮天瑜 的觀點表示了讚賞。他說:「濫用『封建』這個詞原來正是政治勢力壓倒『知識份子的人文精神』的結果。因為時下所說的『封建』以及由此而派 生的『封建迷信』、『封建落後』、『封建反動』、『封建頑固』……等等並不合乎中國歷史上『封建』的本義,不合乎從feudal, feudalism這樣的西文字翻譯過來的『封建主義』的本義,也不合乎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封建主義』的本義,它完全是中國近代政治中為宣傳方便而無限擴大使用的一個政治術語。」(《「封建」二字不可濫 用》,載《中國的道路》,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並提出「循 名責實、正本清源,是所望於後生」。這封信振聾發聵,彷彿一把利劍在封建問題的黑幕上扯開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被廣為 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掩蓋了幾十年的封建問題終於見到了天日。中國人由此知道了原來中國的所謂封建社會說是一個中共邪黨胡編出來的四 不像的怪胎。

在這以後,質疑中國「封建社 會」說這不中不洋的假洋鬼子的文章陸續見諸報端,學者黃敏蘭、葉茂等人曾經撰文作過綜合介紹。這其中,黃敏蘭、方兢的觀點清晰銳利,侯建 新《「封建主義」概念辨析》影響較大。美籍華裔學者趙岡自八十年代後期以來,也針對秦以後屬封建社會說和封建地主制理論撰寫了一系列的批 評文章。

使這種質疑達到高潮的是學者 馮天瑜經過幾年的努力,於2006年推出的40萬字專著《「封建」考論》。它把秦以後屬於封建社會的觀點稱為「泛封建觀」,批評它既不符合「封 建」的「古義」和「西義」,亦「與馬克思封建社會的原論相悖」,實乃概念之誤植。該書的出版,像一把天降重錘徹底擊碎了籠罩在封建問題上 的意識形態囚籠,使封建社會問題完全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令普通民眾首度全貌知悉了這個遺毒幾十年、至今仍散發著毒素的怪胎的醜陋。2007年該書又擴充到52萬字由武 漢大學出版社再版。該書出版後,引來一片叫好,被認為是近年來中國史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或譽為「今年學術書界最重大的創獲」,「概念史跨 文化研究的成功嚐試」,或稱其「破解一則現代寓言」(以上轉引自李根蟠《我為甚麼要寫文章討論「封建」名實問題》,「封建」名實問題學術 研討會發言之一,2007年10月),等等。2006年10月武漢大學召開「封建社會再認識」討論會,該校黨委書記親自出馬「高度讚揚」馮氏,一些著名學者 也為之站台。2008年12月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召開「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討論。同時,馮著的一些內容也被抽出,以論文 形式分別在《史學月刊》、《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等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秦以後中國社會封建說搖搖欲墜。在此形勢下,2007年10月,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等不得不專門為此舉辦專場學術討論會「封建名實問題與馬列主義封建觀」論壇,對封建及封建社會問題進行准官方意義上的討論,以應對馮著造 成的衝擊和被動。之後,2009年,各種期刊及網絡上討論封建與封建 社會問題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終於走出學術象牙塔,成為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此為「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 的源起。

關於秦以降兩千多年的中國傳 統社會究竟是否封建社會,六十多年來,大陸學術界及民間多有爭議,鑒於中共的高壓獨裁背景及馬列主導的話語強勢,國內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 對此問題的探討,具有相當的忌憚,並不能直截了當的直指問題的核心,很多是瞻前顧後,罔顧左右,淺嚐輒止,留有相當的餘地,不敢揭示問題 的實質。中共建政前三十年自然是肯定佔據主流,而後三十年,特別是近些年則以否定居多。綜觀爭論雙方的所據,基本都是圍繞封建概念的名實 之爭,單純陷在封建問題中談封建,忽略了封建問題的發軔緣由,也就是馬列關於社會發展五段論的根本目的。封建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問題,而 是馬列關於社會發展五段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社會五段論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問題。換句話說,沒有五段論就沒有封建問題,五段論是封 建問題的前提與原由。單純的封建問題,只是一個學術問題,但是,馬列關於社會發展五段論的封建問題就是一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這一問題 頗類似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問題,但兩者不同的是,進化論的初始只是一個學術問題,是馬恩與共產黨利用了進化論,使之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政 治問題。而封建問題則不然,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政治問題,是馬恩明確為階級鬥爭理論提供依據支持的,封建問題是整個國際共運史的焦點與核心 問題,是支撐與支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石。近些年來,隨著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馬克思加入魔教及共產黨的前身基礎實 乃歐洲秘密黑社會組織「光照幫」的深層次背景的揭示,關於該問題的歷史真相已比較清楚,並不是似是而非模稜兩可因而難以定奪。如果能夠打 破禁忌,放言直抒,直面問題的實質,相信正義之聲定會對舛誤流毒幾十年的所謂封建制度的偽說予以徹底否定。

在中共邪黨的話語體系中,封 建問題包括:專制、壓迫、剝削、奴役、地主、階級、階級鬥爭、封建主義、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反動落後、黑暗……等等,一系列 罪惡、消極、負面因而應予徹底消滅的東西,這一切統統是中共鬧革命、砸碎舊世界的理由,是中共造反的依據。惟其如此,革命才具有正當性。 中共的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就建立在所謂反封建的基礎上,如果封建問題不存在,所謂的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 木,就無從談起,革命就沒有理由,就失去了合法性。所以,中共才在四九年建政後的教科書中公開的全面系統的造假,顛倒黑白,歪曲事實,混 淆是非。如把所謂封建社會的農民起事、農民戰爭作為教材的重點,大幅渲染,努力強化農民起事的必然性、正當性、必要性,還美其名曰:農民 起義,進而讓人感覺共產黨的所謂農民運動、所謂秋收起義等也是正義的、正當的、合法的,是歷史的承接與延續,是歷史的必然,都是封建統治 階級實行壓迫的結果。為此,歷史上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災難的戰亂、殺人不眨眼的土匪,統統被作為正面形象、正麵人物來定義;把所謂的革命 叫作解放,把黨家軍叫作解放軍,把佔領地叫作解放區,把推翻國民政府的三年內戰叫作解放戰爭,等等。「文革」期間,中共黨魁毛澤東為了給 自己發動「文化大革命」搞亂中國、搞垮中國的胡作非為製造理由,曾有一句名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造反有 理。這裡的「理」指的就是封建。毛澤東的歸納十分精當,「造反有理」的確是馬列理論的最本質的概括,封建與封建制度等都是中共邪黨鬧革命 建立所謂新社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中共合法性的重要砝碼,是中共發起暴力革命的最大依據和藉口,以此推翻了亞洲第一個民選政權——中華 民國政府,建立起非法的中共政權。如果藉口不成立,中共的所謂革命就是非法的、反動的,失去了正當性,其後的中共政權及其一切也就都是非 法的。這就是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的根本——證明共產黨搞階級鬥爭鬧革命及中共非法政權的合法性、正當性。這就是中共幾十年來一直無視秦朝 「廢封建、立郡縣」的白紙黑字的存在,拒不為封建問題正名的根本原因。

但是,假的總歸是假的,紙終 究包不住火,海外華人媒體《大紀元》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講清了中國共產黨是個甚麼東西,徹底扒下了中共邪黨的偽裝, 充分暴露了中共邪黨的真實面目,封建與封建社會問題也到了應該歸正的時候了。

封建問題的正本清源具有重大 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它不僅涉及到中共革命的合法性問題,涉及到對中共歷史的定位問題,涉及到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合法性、必要性問題, 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當今社會人們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問題在內的一系列價值觀的是非標準衡定,是一個事關中國人的未來、事關中國人生死存 亡的重大問題,值得每個人引起重視。因為與之相關的諸多信仰問題,皆建立在對封建偽說否定的基礎上。隨著這一問題的歸正,許多歷史與現實 問題將被顛覆,以中共馬列邪教為主導的是非價值標準將徹底坍塌,人們將重新面對信仰問題,重新作出信仰選擇,由此將引起一系列社會狀態的 改變,而這種改變將成為未來人類社會大變局的重要依據。

二、「封建」與「封建社會」 概念探源

「封建」問題可能是有史以來 中外學術界一個爭議分歧最大最多的問題,近百年來一直未有停息,有關「封建」問題的論述古今中外林林總總,參與學者之多,著述之豐,頭緒 之紛亂,無出其右者。追根溯源,馬克思主義實乃濫觴。唯物史觀語亂天下,禍害無窮,是為紛爭源頭。然馬列俱已作古,其遺毒卻要我等收斂肅 清。本文本著正本清源之大義,客觀尊真之原則,儘量廣覽博閱、窮究細研、披沙揀金,務求梳理歸攏精當有秩,腴而不煩,既兼顧各方,又要義 突出,不彰顯要,不泯異議。

關於中國的「封建」,世界史 專家日知先生概括為:「在先秦典籍中,『封』與『建』單用者多,『封建』連用者很少,……。秦漢帝國之後,『封建』問題是同『郡縣制』對 舉而論議的。『封建』,作為歷史、社會中心問題而引起注意,只是近一世紀事。」(《中國的「封建」與西歐的「feudalism」辨析》,姚禮明,《學術界》(雙 月刊)總第122期,2007年第1期)在《「封建主義」問題──論FEUDALISM 百年來的誤譯》(《世界歷史》1991年第6期)中指出:「歐洲中 世紀的feudalism,譯為『封建主義』、『封建制度』等, 是中國古典『封建』的誤譯,已有一個世紀了。古典中國的『封建』和不少『封』,是說殖民建邦,封邦建國,今後應復其原說,不讓西歐中世之feudalism說強加於古典中國的『封建』。」他還說:「問題的中心,Feudalism問題,只能是中世紀的問題, 這個問題無關於歐洲古代,也無關於中國古代,用古典中國很少見的『封建』與之對譯,不對。」「總之,古代中國爵等稱謂自有其來源與特定情 況,屬於古典時代,以歐洲中世的用語譯之,將是『驢唇不對馬嘴』!」此 說基本容括了「封建」問題之由來及學術界之基本態度。

關於封建,有四種涵義,簡言 之即古義、西義、馬義及中義。

古義:所謂古義即中國古代封 建之義。古代封建的涵義指的是「封邦建國」。《說文》中說:「封,爵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在「封邦建國」含義上使用「封建」 一詞,始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 戚以蕃屏周。……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禦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此處所記是三 千多年前的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建立了周朝。為鞏固政權,周武王實行分封制,把王室周圍的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和功臣 等,封他們為侯,建立起眾多的諸侯國,對周王室形成拱衛之勢。當時一共「封建」了71個諸侯國,其中多數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諸侯。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指出:「周有天下,裂 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所以,封地建諸侯國,就是封建。清代 《皇朝文獻通考?封建考》對中國古代「封建」結論為:「列爵曰封,分 土曰建。建國之制,不可行於三代以後;而三代之初,亦既不勝其弊。」

西周諸侯國建立後,諸侯實際 就是在自己的封地上代行周王之權,在自己的領地上有完整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有自己的軍隊和臣僚,領地可世襲。有的諸侯統治有方,開疆 拓土,人丁興旺,漸成一方霸主;有的諸侯統治無能,逐漸依附、衰落,成為蠶食、鯨吞和瓜分的對象。數百年後,諸侯坐大,西周王室漸喪失中 央權威,中原大地諸侯爭霸,狼煙紛起,始入戰國時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鑒於周王朝分封諸侯之弊,廢封建、置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交 通、文字等,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推行皇權帝制,欲「百代都行秦政制」,而「封土建國」制度從此一去不返。其後,西漢、西晉、隋唐 及明清雖有短暫少量封侯,但均為封而不建,有封建之名卻無封建之實,如西周意義的封建再無出現。

秦之後到唐代柳宗元的《封建 論》,到黃宗羲,再到明清之際顧炎武、王夫之的「封建」利弊之爭,「封建」本義始終未變。同時,漢字文化圈中的古代日本江戶時期及明治維 新間,也曾圍繞「封建」問題展開論爭,但「封建」概念「封邦建國」的涵義從未動搖。其他如朝鮮、越南也同樣如此。

民國著名學者張蔭麟1941年撰《中國史綱(上古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7頁),其第二章這樣界說封建社會:「封建」一詞常被濫用。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 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於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而兼地主;在這社會裏,凡統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統治者,同時各 級統治者屬下的一切農民非農奴即佃客,他們不能私有或轉賣所耕的土地。照這界說,周代的社會無疑地是封建社會,而且在中國史裡只有周代的 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

西義:西義指的是西方歐洲中 世紀的封建概念。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為英文feudalism,對此,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六卷的解釋為:「一種以土地佔有權和人身關係為基礎的關於權利和義務的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封臣以領地的形式 從領主手中獲得土地。封臣要為領主盡一定的義務,並且必須向領主效忠。……在這樣的社會裏,那些完全履行正式義務的人,並不具有抽像的國 家或公務的概念,而是由於同他們的領主有私人的和自願的聯繫,接受以領地形式給予的報酬,這些領地可以世襲。……」(中文版,中國大百科 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280頁)這是一個比較權威性的概念表述。通俗地講,歐洲的封建具有三方面特徵:一,這是一種以土地分 封、人身依附為核心關係的社會制度;二,分封的主臣雙方是一種私人契約關係而非國家的君臣關係;三,分封的雙方之間沒有今人所認為的剝削 關係,而是一種相互的權利義務關係,因而不具有鬥爭性。

西義的封建概念分狹義與廣義 兩類,狹義的解釋即如上述,以封土封臣為基本特徵的社會政治制度,這與中國的古義比較接近、類似。狹義論以20世紀前期的比利時歷史學家岡紹夫為代表,強調其法律政治特徵。「一套制度,它們創造並規定了一種 自由人(附庸)對另一種自由人(領主)的服從和役務—主要是軍役—的義務,以及領主對附庸提供保護和生計的義務。」

廣義論以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馬 克?布洛赫為代表,側重其社會經濟特徵。布洛赫這樣闡述歐洲封建主義 的特徵:「依附農民;附有役務的佃領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廣泛使用—薪俸制是不可能實行的;專職武士等級的優越地位;將人與人聯繫 起來的服從—保護關係—這種關係在武士等級內部採用被稱作附庸關係的特定形式;必然導致混亂狀態的權威分割;在所有這些關係中其他組織形 式,即家族和國家的存留—在封建社會第二階段,國家將獲得復興的力量—這些似乎就是歐洲封建主義的基本特徵。」(布洛赫:《封建社會》,商務印書館,2004年,446頁)這明顯超出了狹義封建論的概念。

構成狹義封建主義的兩大基石 是采邑與附庸。而布洛赫的封建主義是兩個層次的:在上層為附庸,在下層則為農奴。布洛赫的廣義封建主義,把人身依附關係作為貫穿始終的基 本特徵。無論狹義還是廣義都把采邑作為最基本特徵,因為一切關係都是在領地基礎上產生的,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領地談封建無異於無 源之水、無根之木。

馬義:所謂馬義,指的是馬恩 而不是列寧關於封建概念的涵義。馬恩與列寧(不是馬列)關於封建概念的闡述並不相同。馬恩關於封建的概念,主要是指西歐的封建制度,兼有 東歐及亞洲的封建制度內容。而列寧是一種泛化的封建觀且主要體現出階級鬥爭的思想,是為其階級鬥爭理論作依據的,已失脫了學術的意味,成 了政治的工具。

馬恩關於封建的言論有多處, 其所指也不盡相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中 有一段話:「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在《資本論》第一卷 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1867年)中,他說:「在歐洲一切國 家中,封建生產的特點是土地分給儘可能多的臣屬。」在《所謂原始積累》一文的一個註解中,提到:「日本有純粹封建性的土地佔有組織和發達 的小農經濟。」(以上都取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II》,人民出版 社,1972年)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1853年)中,指出:「在亞洲,從很古的時候起一般說來只有三個政府部門:財政部門……軍事部門……公 共工程部門……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在東方,由於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然的聯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 政府來干預……」。他對印度社會進行了分析,並引用了一份官方報告,說明當時印度存在著關閉自守的村社制度,同時指出「這些田園風味的農 村公社不管初看起來怎樣無害於人,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

從以上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 看到以下幾點:一、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模式所依據的是歐洲地區的模式,而且是一種單線發展模式,而不是多模式的綜合,因而對其它地 區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特性;二、馬克思主要是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分析封建制度;三、歐洲國家的封建特徵是分封土 地;四、亞洲國家日本有封建形態,印度不明顯,亞洲國家的社會形態具有明顯的「中央集權」與「東方專制制度」特徵。不難看出,馬克思沒有 提到中國的具體情況,更沒有確指中國屬封建主義,在泛指的亞洲中,「中央集權」與「專制制度」是迥然不同於歐洲的。就王權來說,歐洲是分 散,亞洲是集中;封建與專制恰是一對矛盾,二者水火不能相容。馬恩的論述還有更多,限於篇幅不再多引,馮天瑜的專著《「封建」考論》介紹 比較詳細。

馬克思的封建觀主要建立在對 歐洲中古社會的認識上,並未過多演繹於其它地區,而且馬克思還批評對於「封建」概念的任意延伸和濫用,強調封土封臣、人身依附(包括封臣對封君的依附和農民對領主的依附)作為封建社會的特徵,並且表示,君主專制和封建主義互不相容。其晚年的封建觀與前有所變化,但如上所述之基本特徵沒有變化。

中義:2007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 京舉辦關於封建社會名實問題研討會,在組織單位最後的總結中,關於封建概念涵義的演變概括就是中義的詮釋:「又有的學者回顧了中國古代和 近代『封建』概念的演變和發展,強調『封建』一詞在社會發展和學術研究中已經發生了語義變化,這是學術界共知的事實。我們現在使用的『封 建』概念是指生產方式、社會形態,而不是指封邦建國,或西歐的『封土封臣』。近代以來,人們把秦以後的中國稱為『封建社會』,得到學界以 至社會的普遍認可,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有根據的,因而也是比較合理的。『封建社會』一詞成為中國『約定俗成』的一種學術與社 會名詞相結合的特定名詞,反映了中國史學界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幾代學者推進史學理論建設的成果,這其中既包含了老一代的實證史學的貢 獻,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貢獻。這種貢獻,究其本質是學術性的,是在歷史研究中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的嚐試,是不可以任意加以否定 的。他們還指出,無論用『宗法地主專制』、『皇權專制』或是『傳統社會』等稱謂概括中國古代自秦至清社會,都不可能代替『封建社會』這一 概念,而只能增加混亂。」這是關於封建概念的官方的標準解釋。按照這樣的解釋,封建問題無論從源起到流變過程皆合情合理,無懈可擊。而事 實真相卻是大相逕庭。對中共控制下的史學研究有關秦以後封建概念的形成過程,馮天瑜先生在《「封建」考論》中簡而言之為:「先將本來『依 實定名’形成的關鍵詞『封建’的固有概念加以剔除,然後根據所論時段(秦漢至明清)的社會特徵概括出若干標準,加以『封建』一 名,充作其內涵,再把這種重新製作的『封建’名號,冠於秦漢至明清這 段歷史之上。」

不難看出,作為中義的封建, 指的是一種生產方式、社會形態,與封建的古義及西義無涉,甚至連古義及西義的影子也不見,實際已脫離了封建的本義,因為古義與西義的封建 明顯是指一種政治制度,以封土封臣為最基本特徵,而這裡是以社會經濟形態為本。中義的封建不過是借了封建的名、披了封建的皮而已,瓤子裡 是另一套東西。同時,中義的封建與馬義也沒有緊密的承接關係,馬義的封建制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封君封臣制和附庸制度,一是農奴制,二者 缺一不可。其中前者是封建的基礎與來源,而後者可視為馬克思強調階級鬥爭的基礎性條件。因為若沒有農奴,哪來的鬥爭?誰跟誰鬥?可見,中 共的所謂封建只是掛著封建的羊頭而已,骨子裡是中共邪黨自己的東西。中義的封建只強調與突出生產關係,即農民與地主的鬥爭,這明顯是為中 共的階級鬥爭觀提供理論上的底蘊支持。馮天瑜在《「封建」考論》中指出這是一種「泛封建觀」,實際還是有些客氣,因為中共的封建已經是與 本然的封建無關的一個東西了,甚至連變異的封建都算不上,兩者不能同日而語。

中義的官方解釋還有工具書 《現代漢語詞典》,這是與教科書相一致的解釋,也是中共幾十年愚民的一貫說辭。

《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共社科 院審定的工具書,是中國人日常所用的最為普遍最具權威的工具書,代表的是中共的意志,它的內容與中共教科書的內容在內涵上完全一致,只不 過教科書是針對學生的,而詞典是面向全民的。且看其解釋。在「封」字下面的釋義中,有封建與封建社會、封建主義三則與本文有關的詞條。從 邏輯上講,此三條的核心應該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封建」的內涵。三條中,其中封建是本,後兩條「封建社會」與「封建主義」的概念是「封 建」的外延,其內涵應是延續封建的涵義,應與封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一性。那麼,《現代漢語詞典》又是如何解釋的呢?封建:①一種政治制 度,君主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這土地上建國。我國周代開始有這種制度,其後,有些朝代也曾仿行。歐洲中世紀君主把土地分給親信 的人,形式跟我國古代相似,我國也把它叫作封建。②指封建主義社會形態。③帶有封建社會的色彩。封建社會:一種社會形態,特徵是地主佔有 土地,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無土地,只能耕種地主的土地,絕大部份產品被地主剝奪,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前進了一步,農民可以有自己的個體 經濟,但終身依附土地,實際上仍無人身自由。保護封建剝削制度的權力機關是地主階級的封建國家。封建主義: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基礎是地主 佔有土地,剝削農民。這個解釋自《現代漢語詞典》1978年8月首版後,直到今天都沒有變化。按該詞典的前言說,從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責成該所編撰該詞典直至今天,無論期間有多少新的研究成果及 社會形勢的變化,關於「封建」涵義的該三詞條也一直雷打不動,沒有做過修改。究竟是該詞條正確到放之幾十年而皆准無需修改,還是老子獨 大,一言九鼎,不能修改,且留待下面分析。

由上述解釋來看,顯然,作為 封建三詞條的基本詞彙封建的核心是一種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這土地上建國,即分封建國。而作為自封建而來的封建 社會與封建主義兩個概念詮釋的則是:地主佔有土地,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無土地,只能耕種地主的土地,絕大部份產品被地主剝奪。簡而言 之,即如封建主義所言: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很明顯,作為源自封建的封建社會與封建主義兩個概念,其前後解釋在詞義上沒有承接關係, 而是各說各話。前者表述的是分封建國這樣一種政治制度,而後者則是表現一種社會狀態,兩者風馬牛不相及。這個解釋至少存在三個問題:第 一,三個同出一門本應聯繫緊密的相關概念的內涵失去關聯性。不難看出,封建社會與封建主義兩個概念的內涵已經背離了封建的關於分封土地建 國的本原意義,變成了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在性質上改變了。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與分封土地建國絕對不是一回事。這樣的解釋也絕對不 會是無意的疏失,而只能是一種有意的誤導。第二,在封建的詞條中,詞典隻言君主分封土地建國的政治制度,自周代開始實行,何時結束,卻無 交代,而是語焉不詳。只能從解釋中推測自周朝開始,似乎後邊的歷朝歷代也都實行該制度,也許是辛亥革命隨著清朝結束而一同結束。只能得出 這樣一個模糊結論。實際這是中共邪黨有意打的一個馬虎眼。它有意給你造成這樣一個印象,讓你自己得出而不是它直接告訴你這樣一個結論。這 是一個無法原諒的錯誤。詞典是一種工具,它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標準,就像尺子一樣,必須明確,絕對不允許似是而非模稜兩可。否則你如何據以 衡量事物?如果是限於條件暫時弄不清楚,也必須有明確交代,不能含糊其辭。甚至限於時代條件,你即使告訴人們一個錯誤的解釋你也應該明白 無誤的交代清楚,只能留待後來去修正。因為社會是發展變化的,人對於事物的認識必然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真理都是相對的,在不同的時間階段 會有不同的認識,這都是常識,詞典的編撰人員不會不懂這一點。因此,出現這樣的問題,只能說是有意為之。第三,封建結束於秦朝的郡縣制是 封建及其相關詞條的核心,這個關鍵的東西沒有交代,這樣,就會誤讓人覺得周朝以後的朝代統統實行封建制,而不是秦朝以後的朝代不是封建 制。前邊說過,並不是事實模糊,是非難以界定,而是事實明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外學界對這個問題已有定論,而《現代漢語詞典》仍然堅 持三十年前的標準不動搖,而不是根據時代的變化、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加以更新,這只能說明中共邪黨就是有意愚民,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服膺人心的合理解釋。

201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