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剖析FTA: 非經濟萬靈丹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錫暉台灣台北報導)FTA(自由貿易協定)幾乎已成為熱門關鍵字,近來有愈來愈多的場合提到它,說FTA似乎成為很多國家改善經濟發展的一個工具?既然大家都在簽FTA,台灣是否也不能置之度外?

FTA的本意為,兩國或多國間彼此簽訂協議,到了進出口時,雙方就適用此協議下的零關稅或低關稅進行貿易,否則,就得去用WTO的遊戲規則下較高額的關稅。譬如韓國與美國、歐盟簽訂FTA後,因雙方互降產品進口關稅,消費者馬上會感受到韓國的產品比台灣的產品便宜,目前是微利時代,若台灣產品進口到歐美,仍被課徵5%或10%關稅,所承受的壓力可說相當沈重。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研究員徐遵慈表示:「有些國家簽了許多FTA,但真要享受到其優惠關稅,也得符合原產地規則協定。」她指出,簽了FTA就怕是「看得到吃不到」。

現在的FTA所包含的層面已擴散到貿易之外的領域,情況與8、90年代不同。比如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裡頭,有一個勞工條款及環境條款,勞工條款比照ILO(國際勞工組織)所定,民眾、環保團體對設廠及任何形式的投資,若有影響環境等疑慮時,必須提出說明。這都是過去FTA所沒有涵蓋的範圍。

FTA的範圍廣大,議題越來越複雜。要談成它,勢必耗費大量的時間及人力。對台灣而言,不管從業界或是政府官員的談判來看,都是非常高的挑戰。「當有意與他國談FTA時,我們最常被反問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準備好了嗎?』」徐遵慈說。◇

(責任編輯:明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