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中國十大「三絕碑」(下)

--超群絕妙文表、書法、刻工皆精絕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上乘,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可以看出,每一塊「三絕碑」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篆刻的精絕。上期,我們介紹了前六塊三絕碑,本周繼續介紹其它四塊。

河南鄭州《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知穎州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醉翁亭記》長卷,卷末有趙孟頫、宋廣、沈周、吳寬、高拱等人的跋尾讚敘。明隆慶五年(1571年)秋,劉巡邀請文彭、吳應祈為之雙鉤勒石,立於鄢陵縣劉氏家祠內。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孫高有聞因原刻磨損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鄭縣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刻石之下。石刻共分十八塊,每塊長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其後還有六塊寬約40厘米、長60~90厘米的石刻,是趙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題跋。此碑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撰文、蘇軾書寫,刻石手法極為精巧,冠以「三絕碑」,當之無愧。

開善寺《寶志公像贊詩碑》

唐代大詩人李白為開善寺題寫的《寶志公像贊詩碑》,由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字,唐朝畫聖吳道子作畫,刻在石碑上,其詩、書、畫均為名家之作,故稱為「三絕碑」。

陝西高陵《李晟墓碑》

碑在陝西高陵白象村渭水橋北。唐末朱池作亂,唐將李晟自定州率兵馳援,大軍駐紮今東渭橋畔,經激戰後收復京城,迎回了唐德宗,因功被封為西平郡王兼中書令,死後葬在當日駐軍的地方,即今之墓塚所在地。

墓前有石碑,為唐宰相裴度撰,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寫,名匠刻字,世稱之為「三絕碑」。明代遷碑於墓西北約200米處,迄今完整無損。

湖南郴州《蘇仙嶺三絕碑》

湖南郴州蘇仙嶺的白鹿洞石壁上,刻有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詞。這是一個天然的懸崖石壁,高52厘米、寬46厘米,詞文共11行,每行8字,行書。當年秦觀因小人誣陷,被貶黜郴州後,心情悲悵,於是藉景抒情,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79年)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

秦少游死後,蘇東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觀詞的後面,寫下「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的跋語。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刻於碑上,碑文藝術手法極高。到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把原碑拓上,轉刻在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這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絕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