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中華典故:平反

「平反」出自《漢書•雋不疑傳》。

西漢時期,有個叫雋不疑的人,在州郡很有威望。漢武帝末年,被任命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後,齊王的孫子劉澤結交州郡裡的豪傑,密謀叛亂。他們首先計劃殺死青州刺史雋不疑。雋不疑發現了他們的陰謀,便把他們都抓了起來。叛亂被平息。雋不疑因為有功,被提拔為京兆尹,並得到一百萬錢的賞賜。

京都的百姓都很敬畏雋不疑,他也經常去下面巡視,看是否有錯判的案子。雋不疑每次巡視各縣回來,他的母親就問道:「有所平反(對原來的錯誤有所糾正)嗎?又救活了幾個人?」如果雋不疑糾正的錯案、冤案多,他的母親就笑逐言顏開,十分高興。一旦沒有糾正錯案,他的母親就生起氣來,甚至連飯都不吃了。正是在母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雋不疑雖然執法嚴厲,但卻從來不殘暴,是百姓公認的好官。

「平反」由此而來,意思是糾正原來的錯誤判決。

中共自建政以來,製造了無數冤假錯案,迫害了許多中國百姓。每次犯了所謂「嚴重的錯誤」後,為了維持統治,收買民心,都採取所謂「平反」的舉措,但卻從不承認中共本質上的罪行,還使用輿論導向和高壓政策,不讓人民深究其罪行。這正是中共本質上的邪惡,目前,等待中共的也只有解體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