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褒獎 溫哥華華埠裁縫店百年不衰

「趨時裁縫:為摩登男士裝身百年」展覽中山公園登場

人氣 30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1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邱晨溫哥華報導)經久不衰的唐人街老字號趨時裁縫店(Modernize Tailors),在當今批量生產的時代,仍然獨領風騷,深受顧客喜愛。唐人街中山公園在11月份,推出該老店的昔日用具、文物與照片展。
  
溫市府宣布,命名今年11月3日爲「趨時裁縫日」,嘉獎趨時裁縫店對社區的貢獻。市議員鄭文宇表示,黃氏家族的故事代表溫市歷史,更代表了很多來自廣東的華人家庭史,有許多華人在溫哥華遭受歧視,無法投身許多專業工作,然而趨時裁縫店由於敬業樂業的精神闖出一片天地,的確是一段傳奇佳話。三級政府也紛紛發來賀信,肯定趨時裁縫對社區作出的貢獻。
  
溫市中山公園自11月1日至30日,推出「趨時裁縫:爲摩登男士裝身百年」(Modernize Tailors: 100 Years of Dressing the Modern Man)文物圖片展。
  
人們可以看到趨時裁縫店昔日的製衣工具:舊式熨斗、鈕釦、針線等,透出懷舊風味。黃氏家族的珍稀閤家歡照,趨時縫紉店員50年代,在聖誕聚會時暢飲可口可樂的場景(員工的家屬都在中國,趨時每天爲員工提供兩餐),還有老闆黃光大的卑詩大學畢業照,等等。
  
主流媒體對趨時縫紉店一直有報導,再現當年的溫哥華歷史,重溫唐人街的繁榮。CBC曾經製作了一紀錄片,詳實地記錄了趨時縫紉店的故事,表現了黃光大與黃光澤的爲人與人生哲學。
  
百年來,趨時縫紉店以其手工精細與高質用料而聞名遐邇,他們走過了排華那段辛酸歷史,也邁過了經濟蕭條期,在70年代的批量生產中依然矗立不倒。

手工精細 百年老店傳奇

自1913年以來,趨時裁縫店的生意一直繁榮不衰,更見證了溫市百年歷史的榮辱興衰。最近,CBC製作了一部電影「縫紉師」(Tailor Man),特別介紹了黃光大的故事。
  
現年91歲的趨時裁縫店主黃光大,曾經是卑大工程系畢業生,因為加國歷史上的排華政策,在上世紀40年代卻無法找到工程師工作,他改行接管了父親的縫紉店。他非常高興市府的褒獎的同時,也感傷自己弟弟黃光澤已經過世,許多老員工也仙逝。
  
回憶趨時縫紉的百年傳奇史,黃光大樂觀地回顧說:「根據當時的情況,我調整自己順應社會。如果說工程師是用木頭、金屬等造出機器,而我是利用柔軟的纖維來製作服裝,沒有甚麼大的區別。」
  
從事時裝製造業,面臨的挑戰也不小。當其他縫紉店都漸次關閉了,趨時縫紉店卻仍然欣欣向榮,生意紅火。二戰後,學校不允許穿牛仔服,學生們喜歡來定制西裝,令趨時縫紉的生意如日中天。經濟蕭條期,人們節儉過日子,改製衣服更時興,趨時縫紉店的生意很好。
  
黃光大自己最有體會,他說,從事時裝業這一行,需要不斷緊跟時尚趨勢,如果跟不上,就可能面臨風險。
  
他表示:「縫紉是一門時裝工藝,需要有很好的品味,跟蹤時尚趨勢,因爲時尚是不斷變換的,我們也要為顧客提供時髦的服裝,這本身就富有挑戰。需要不斷的創新,了解時尚,知道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又是一門顏色的藝術。」
  
上世紀50年代,主演007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辛康納利(Sean Connery)在買不到需要的西裝時,曾找到趨時裁縫店,特別訂製了一套白色西服。
  
手工縫紉的優勢是,師傅會縫製部分服裝,讓顧客試穿後再調整。黃光大很肯定地表示,95%的衣服都需要調整,才能穿著舒適貼身,這是批量生產所做不到的,加上精巧的做工,西裝本身的特別縫製技藝,是趨時縫紉店經久不衰的訣竅。
  
黃光大曾經在傳授技藝時,告誡他的徒弟說:「無論你做甚麼,都要盡你最大努力去做好。」
  
91歲高齡的他,眼睛炯炯有神,頭腦思路清晰,手腳極其靈巧。他非常自豪地告訴《大紀元》說:「我非常喜歡縫紉工作,需要使用手、腳、膝蓋、頭腦,讓整個身體和諧靈巧地一起工作。這不僅僅是鍛練肌肉的體育活動,而是一項使用縫紉機器的精細活,需要敏感的觸覺,感受針線的密度與走向,不是大力氣活,而需要整個身體的不斷微調與感覺,頭腦非常專注在工作上,才能精細地完成。」◇

(責任編輯:易君)

相關新聞
溫哥華華埠夜市閉幕   明年再見
溫哥華華埠「綠耳朵」傾聽「城市之心」
法輪功學員向華人拜年
加移民部長溫哥華華埠派利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