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校園防災演練 重視在地特性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5日電)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教育部推動「防災校園」,選派專家到校瞭解災害潛勢,設計在地化的防災演練模式。

學校的防空、地震、火災演習,是台灣人成長的必經歷程。近年教育部改變制式化作法,針對各地區的特性設計防災演練,增強成效,101年度補助123所學校進行「防災校園」專案計畫。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承辦人員指出,專家實地檢核123所學校,定出有41校為「地震」高潛勢,53校「颱洪」高潛勢,37校「坡地」高潛勢,22校「人為」高潛勢,許多學校同時潛藏多種危機。

之後再針對各種特性,設計防災演練重點,學校防災業務人員以繪圖軟體繪製防災地圖,把校內環境、救災物資地點、避難疏散路線等一一標示清楚,今年總共完成了667幅。等大家都熟悉防災模式後,專家會無預警地進行災害演練,發布地震、火災警報等,考驗師生處理能力。

許多學校還發揮創意,結合學科知識順便作「防災教育」,例如台北市興隆國小便讓學生製作「雨量筒」,降雨過多時便可預先警示。苗栗縣海寶國小舉辦防災童詩競賽,更結合師生拍攝防災微電影。新北市猴硐國小則是組成小小氣象站團隊,定期記錄社區溫度和雨量,把資訊提供給里長參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