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

外媒:構成微妙的政治挑戰 北京阻志願者救災

【大紀元2013年04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雅安地震後,北京當局阻攔志願者和非政府組織進入災區救災,引起外媒關注。《金融時報》分析認為,因為對於政府,這些志願者團體代表的不僅僅是救援,而且是一個微妙的政治挑戰。公民活動的興起對於共產黨的權力掌控是一個根本的威脅,因為它顯示,民眾能取得多大的成績—即使沒有共產黨的領導。

當局禁止志願者和民間團體進入災區

金融時報4月25日報導說,在2008年,當一個毀滅性的地震襲擊中國四川省的時候,私人志願者和匆匆成立的民間團體湧入這個地區並且在救災行動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數月之內,隨著政府感到受夠了獨立團體組織救災因此侵犯了傳統上屬於政府的保留領地,他們許多人被要求離開。

這一次,在週六一個重大地震再次襲擊四川省之後,北京動作更快的對志願者,慈善團體和援助資金湧入地震災區進行控制。就在地震第二天,如果沒有國務院的批准的話,當局禁止志願者和民間團體進入災區。

公民團體一呼百應

金融時報報導說,雅安的地震顯示,這些公民團體是多麼容易組織起來,以及由於社交媒體,他們可以多麼迅速的形成一個強大的風潮。志願者包括從高中學生到醫學專家和基督徒團體。就在週六地震之後幾分鐘,全國的人們都打開微信,跟家人打聽情況以及詢問如何提供幫助。

微信上組成的一個救災團體叫做「420聯合救援行動」,這是一個由20多個四川當地非政府組織組成的鬆散聯盟。「起初,當地震襲擊的時候,你無法使用電話或短信,但是微信可以工作。」這個團體的協調人傅燕說。它在地震發生之後90分鐘就發出一個請求提供物資的呼籲。同一天它運送了第一輛卡車的物資。

但是,在國務院的通告發佈之後,這樣的團體就遭遇獲得進入災區許可的麻煩。「我們只有有限的許可,不是很多。」傅燕說。「我實際上聽到人們在爭吵,因為他們找不到一張許可。」

交通堵塞是表面原因

金融時報報導說,封鎖的表面原因是狹窄山路的交通堵塞。但是,許多最糟糕的堵塞是由於過於龐大的政府車輛加上糟糕的交通協調。

有一些人捍衛許可制度。鄭毅玲,華夏公共福利—一個政府屬下的社會服務團體的發展負責人,說超過700個組織進入地震災區,但是僅僅20%擁有必要的經驗和訓練。「許多志願者來這裡無所事事。」他抱怨說。

但是許多人相信進行阻攔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要維持它的壟斷。

民間團體成為地方政府的肉中刺

金融時報報導說,北京急切的避免重複2008年地震的情形,當時掀起了公共幫助的熱潮。一旦放任,這股力量就很難阻擋回去。一些慈善團體成為地方政府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他們將揭露那些當地官員希望隱瞞的事實。

王立偉,—一個慈善媒體團體—的創建者,說北京當局急切的阻止另一個非政府組織熱潮像2008年那樣興起。一個這樣做的原因是,政府不希望它的救災努力跟其他團體比起來相形見絀。

公眾疏離政府

金融時報報導說,儘管這聽起來挺諷刺的,但是中國公眾的做法也同樣充滿諷刺。公民們堅決的把他們的錢捐給私人基金和慈善團體,而避免捐給政府團體比如中國紅十字會,因為擔憂腐敗和缺乏透明度。

地震和自然災害常常是共產黨的宣傳機會,國家報紙充滿了士兵們搶救幼童的畫面。但是公民活動的興起對於共產黨的權力掌控是一個根本的威脅,因為它顯示,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績—即使沒有萬能的共產黨指導他們。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