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窮人的孩子永遠是窮人?貧富懸殊造成教育差異

【大紀元2014年0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傑多倫多綜合報導)經合組織報告說,在應對收入不平等問題上,加拿大教育系統比其他國家更有效。不過,《環球郵報》報導說,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由於城市居住區越來越以家庭收入來劃定界限,居住區學校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也出現越來越大的差異。家庭收入不平等造成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及學習成績差異大,這種情況在安省尤其多倫多地區特別嚴重。

  

安省居民教育協會執行主管Annie Kidder指出,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機會少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越來越明顯。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富人區的學校教育將越來越好,而窮人區的學校教育將越來越差。

  

聯邦保守黨教育評論家Rob Leone認為,為了防止「收入不平等造成的孩子教育差異」的情況繼續惡化,加拿大可採取美國弗羅裡達州的做法,對學生成績好的學校或老師進行獎勵,以激勵學校和老師的「教書育人」責任心和積極性。

家庭收入與孩子教育有密切關係

《環球郵報》對安省政府的教育質量及責任部的數據以及加拿大統計局的家庭收入數據分析發現,在收入不平等最嚴重的多倫多,家庭收入或財富與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及學習成績有密切關係。

  

安省標準測試(Ontario standardized test)成績高的小學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地區。同時,高收入居住區學校的學生(閱讀、寫作和數學能力)測試成績高,而低收入區學校學生的成績低。

  

多倫多教育局(TDSB )2010年報告數據顯示,TDSB 學校60%天才學生來自3個頂級收入人群段,25%天才學生來自最高收入人群段,只有11%天才學生來自3個最低收入人群段。

  

TDSB報告還發現,有語言或智力發展障礙的孩子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幾率大。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高中有較大可能選修就業應用課程,使得他們有較少的機會進入大學或學院繼續深造。

  

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要求高,因此會想辦法,如通過集資幫助學校改善教學設施和鼓勵教師增加課外教學活動,促使學校和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而低收入父母就缺乏能力對學校或老師的教學施加影響。

  

「教育應該給每個孩子均等的機會和公平的開端。」多倫多WoodGreen社區服務經紀人Diane Dyson說:「每個人應該受教育,即得到均等的致富機會。但是,窮人的孩子往往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失去致富機會。」

英文能力差影響華裔學生成績

剛從護士專業畢業的曾小姐說,移民學生和本地學生還是有區別。本地學生家庭貧困,父母忙於掙錢維持生存,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孩子教育,小孩自身也會受家長的思維理念影響。但是移民學生不同,他們的父母在原居住國可能是中產以上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來到這邊即使住在平民區,他們仍然會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

  

曾小姐認為,其實對移民學生來說,影響學生成績最主要的還不是學區的好和壞,而是語言能力。英文能力跟不上才導致成績差的。華裔移民學生就是因為英文的原因,有很多學生的潛力都沒有發揮出來,但並不能說他們成績不好。一旦英文能力提升以後,說不定那天他們突然想讀書了,就會很努力,成績馬上就上來了。

  

曾小姐14歲隨父母移民來多倫多,經常搬家。每次搬家的理由都是為了讓她進個好一點的學校。不過,搬來搬去,從來沒有進過富人區,都是在窮人區讀書。曾小姐認為自己當時成績不夠好,是因為英文能力不夠,從而嚴重影響學習信心,而並不是因為學區窮。她說:「如果當初英文足夠好,我肯定可以獲得更好的成績。」

========================

多倫多富人和窮人孩子教育天壤之別

多倫多士嘉堡湖邊居民區Courcelette(郵政區號M1N 2T2)是一個富人區。根據多倫多市政府統計數據, Courcelette居住區超過30%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的報告說, Courcelette居住區2012年家庭平均收入為14.31萬。

  

Courcelette公立小學(Courcelette Public School)是2012-2013年安省標準測試得分最好的學校之一,2013年該校3年級學生的閱讀、寫作和數學的標準測試成績分別為98(滿分100),100,95,幾乎所有學生達到安省學習測試標準。該校在弗雷澤研究所的2012年的安省2,714所學校中的排名41。

  

根據《環球郵報》報導,在Courcelette居住的Woods夫婦均有穩定的工作,丈夫是軟件工程師,妻子是商業顧問。他們10歲女兒Naomi在Courcelette 公校讀書。

  

除了正常的學校學習外,Naomi每周還參加鋼琴、游泳和空手道等課外訓練,每周2晚上與朋友一起玩遊戲。另外,每天晚上,Naomi的父親給她讀故事。Naomi在7歲以前已讀完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與Courcelette居住區形成鮮明對比,士嘉堡中心Edgewood居民區(郵政區號M1P 3N7)可算一個窮人區,該區近40%家庭的收入在2-4萬之間。根據弗雷澤研究所報告,Edgewood居住區2012年家庭平均收入為4.07萬。

  

Edgewood公立小學是多倫多地區安省標準測試得分最差的學校之一,2012-2013年該校3年級學生的閱讀、寫作和數學的標準測試成績分別為41,63,41,只有20%學生達到安省學習測試標準。該校在弗雷澤研究所的2012年的安省2,714所學校中的排名2,594。

  

《環球郵報》報導說,在Edgewood區居住的Noor一家與10公裡外Courcelette富人區的Woods家庭形成鮮明對比。Noor女兒Shazfa在Edgewood Public School讀3年紀,每天放學回家就到地下室與其他3個小孩一起玩,看電視或玩電腦。

  

Shazfa母親Latifa說,家裏收入低,沒有錢讓孩子去參加足球俱樂部或者類似的課外訓練班,「收費太貴,我們無力讓孩子去參加任何課外活動。」

  

Sultana去年注意到女兒Shazfa出現閱讀困難,便向學校老師詢問,老師告訴她不用太擔心。不過,從那以後,Sultana每天花半個小時與女兒一起閱讀,並與她一起玩識字遊戲。一段時間過後,女兒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Sultana沒有工作,丈夫在餐館當廚師,他們1999年從孟加拉國移民到加拿大。4年前,他們一家人從東約克搬到士嘉堡的Edgewood小區。

 

========================

環境重要 個人努力仍起決定作用

(大紀元記者伊鈴報導) 對於華裔移民來說,情形可能和《環球郵報》所報導的現象有所不同。華裔第一代移民很多是技術移民,本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普遍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即使住在窮學區,孩子的成績也未必很差。倒可能是學生的英文水平影響了他們的學業。

  

從事護理工作的大陸移民何女士認為,環境確實很重要,尤其對孩子而言。「因為人都有從眾心裏,周圍的人幹什麼,就跟著幹什麼。富裕區的學生家長通常受教育程度也高,對孩子的教育更重視,願意為孩子投入金錢,參加各種補習班、課外活動,孩子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

  

何女士剛來加拿大時,住在多倫多市中心的窮人區,她兒子就在附近的小學上學。這裡的學生父母大多從事低收入的工作,學生成績普遍低。何女士兒子的成績也不好,但他很喜歡體育運動,尤其是球類。

  

因為這個學校位於貧窮區,政府撥款多,學校有很多為學生提供的免費活動;加上有錢人給學校捐贈很多書籍,於是,她兒子不僅有機會參加學校足球隊、籃球隊,還可以幾乎每天都從Book Bank借一本新書。何女士說,這些好處可能是在其他地方的學區得不到。

  

後來,何女士的兒子要上中學了,她們家搬到了北約克區。儘管這是富裕區,她的兒子並沒有因此學習成績得到改善,倒是他在小學時參加校籃球隊、足球隊的經歷,讓他順利的考入這所中學的校籃球隊,令他的運動愛好得以繼續,這使他開心不已。

  

幾年前從多倫多大學藥劑師專業畢業的趙小姐,曾就讀於多倫多市西邊Finch大道與Weston大道附近的一所中學。該校學生大多數來自收入低家庭,成績也很差。當時移民不久,趙小姐的父親就去世了,她與母親就在學校附近租個小公寓住。

  

雖然學校環境不是很好,家庭經濟條件也很有限,但是趙小姐一直很努力,在學校成績總是與幾位亞裔學生名列前茅,3年後,完成高中學業完成後,順利的被多倫多大學錄取。 ◇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