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金融危機難免 專家籲讓高風險產品違約

【大紀元2014年0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作為中國影子銀行最大組成部份的信託,去年資產規模已達10.9萬億,目前兌付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臨虧損的投資者甚至言稱血戰到底。對於中共的救市,經濟學家謝國忠稱,危機在所難免,救市只能在短期內推遲其發生,應該讓高風險產品違約。

2013年末中國信託資產規模增至10.9萬億元

作為中國影子銀行業重要組成部份的信託業,對渴求資金的房地產業及地方政府起到了輸血的作用,其規模越來越大,占GDP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隨之風險的到來也不可忽視。

中國信託業協會1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中國信託公司信託資產總規模為人民幣10.9萬億元,與2012年的信託7.5萬億元的規模相比,同比增長46%。

這一個按季度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第四季度,信託公司對地產行業淨新增融資人民幣1395億元,而上年同期對地產行業的淨新增融資僅人民幣116億元。中共央行稱,去年10-12月份,銀行對地產開發商的淨新增貸款為人民幣800億元,約相當於信託融資的60%。

信託兌付危機此起彼伏

不斷曝出的信託產品兌付危機,不僅成為影響信託業未來的「定時炸彈」,也凸顯了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銀行代售的信託類產品,實質上就是銀行為了規避資本監管將信貸資產出售給信託公司,再由信託公司為擬融資企業發放貸款,其實就是影子銀行活動。

1月31日是中誠30億礦產信託「誠至金開1號信託計劃」的兌付大限,融資方振富能源實際控制人身陷囹圄、名下礦廠停產、核心資產短期難於變現,讓這單信託項目的順利退出蒙上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陰影。市場擔憂,中誠信託面臨30億「剛性兌付」恐血本無歸。

但在兌付大限到來前的1月27日,中誠信託與三家戰略投資方達成共識,將兌付礦產信託產品「誠至金開1號」的本金。有信息表明,此次接盤的三家投資者分別來自中誠信託、工商銀行和山西地方政府推介。這個問題說明,政府又在動用納稅人的錢為危機開脫,試圖粉飾太平。

信託公司除了和銀行類的金融機構關聯密切之外,和中共政府的關係也不淺。因為很多信託公司擁有地方政府背景,如北京信託、吉林信託等等。正因為信託和中共政府的關係密切,剛性兌付的神話暫時未被打破,其背後中共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日前,吉林信託再曝違約,吉信•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收益權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項目規模為9.727億元,已經連續4期無法兌付。

根據吉林信託最新公告,目前聯盛能源已根據山西省金融辦印發的《關於簽署(山西聯盛戰略重組指引)的通知》進行重組,山西聯盛、各債權人、各有關機構已在簽署過程中,但個別債權銀行尚未簽署該重組指引。

吉林信託投資者稱將血戰到底

大陸媒體2月14日報導,多名建設銀行高端客戶,亦是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投資者,來到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抗議、討說法」。他們認為,建行作為投資者的項目推薦方、資金募集方,以及聯盛的監管方,在項目出現問題時卻幾經推諉、毫不作為。

投資者表示,出於對建設銀行的完全信任,在建設銀行業務經理的無風險保證下,購買了該信託產品。「甚至有很多支行行長親自出面進行推薦,說此款信託計劃是經過建設銀行總行審批通過的信託計劃,企業資質優良,是建行AAA級客戶,還款完全沒有問題,是一款『無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有投資者甚至激憤的表示,山西建行的領導堅持稱不管,如果最後真沒人管,就去建行血戰到底。

謝國忠:中國應放任高風險信託產品違約

自2008年起,投放於投機性資產的資金過於龐大,以致危機也越來越大。如果政府堅持出手救市,則只有印鈔才能提供足夠融資,這將導致高通脹及貨幣貶值。

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實際上危機在所難免,救市只能在短期內推遲其發生,中國應放任高風險信託產品違約。否則用納稅人的錢推遲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關於近來屢次出現的信託危機事件,謝國忠認為銀行應在某種程度上為此類產品的違約承擔責任。軟著陸並非通常而言的「好」的方式,而硬著陸則有可能通向更好的結局,進程也更快。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中國影子銀行崩潰將致全球風險 影響遠超金融危機
第一張骨牌將倒 中國金融系統到全面崩潰邊緣
中國金融風險需警惕 馬年理財擦亮眼
外媒:中國經濟處於危機前狀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