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原:《哥斯拉》重啟版的今世寓言

人氣 52

【大紀元2014年05月24日訊】作為戰後日本流行文化代表的科幻怪獸「哥斯拉」(Godzilla,又譯:哥吉拉)經過不斷的演繹,在全球擁有極高知名度。最新的電影重啟之作在北美公映首週末,即捲入近億美元票房;台灣首周亦以超越第二名近十倍的票房登頂。

在第一部哥斯拉電影問世60年後,接續28個日本版電影以及1998年的美版電影,華納兄弟和傳奇影業重啟《哥斯拉》,全才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Gareth Edwards)回歸了原作對哥斯拉的形象設定(包括其獨特的撼人吼叫),以多達960個CGI特效鏡頭,重新演繹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核反戰和人間親情等主題,同時也以新鮮的劇情和角色設定,給走出影院的觀眾留下了許多回味。

影片穿插1954版日本電影的鏡頭,橫跨1954、1999、2014三個時間點,從一個普通美國兵的視角,見證了代表科學負效應的怪獸「穆透」(MUTO)之災,以及「自然守護神」哥斯拉從海底甦醒浮現後的神蹟。

哥斯拉本尊震懾觀眾

有人認為,這部以「哥斯拉」為片名的電影,巨獸本應是主角,而呈現重點卻是「穆透」對幾大城市的破壞,以及人類探尋真相和應對的過程;哥斯拉只是在後半段才漸露真容,並在關鍵一戰中將一對「穆透」消滅。不過,這卻是導演愛德華斯在研究了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侏羅紀公園》等名作後的匠心,意圖在於增強觀感;同時,哥斯拉的角色具有直抵內心的感染力,仍堪稱影片的強音。

經穆透肆虐而風雨飄搖的舊金山,金門大橋上停滿進退無路的校車和警車。在美國海軍的槍彈之下,搖晃的哥斯拉僅用爪尖輕握游絲般的鋼纜,所表現的堅忍與它巨大的破壞能力形成鮮明對比。身形如山的它,與受傷無助的大兵福特曾有一次對視,巨獸的眼神中毫無恃強凌弱的企圖,反而流露出動人的善意。穆透的撲咬凶狠無比,而哥斯拉銷毀惡獸的方式卻給人完全「正向」的觀感;讓穆透「斷電」的橋段氣勢雄強,顯示出戰鬥雙方完全不在一個能量級。

愛德華斯說:「如果哥斯拉代表的是自然之力,那麼本片中的其它怪獸就代表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我們對大自然犯下的錯誤,哥斯拉會本能的進行糾正,……在這個過程中它給人類帶來了死亡與破壞,但它并沒有惡意。」

《哥斯拉》中的一對父子——核能科學家喬(左)與大兵福特。(華納兄弟提供)

人類角色的象徵意味

片中的人類最終走過了劫難,但哥斯拉并非唯一的英雄,三個普通人也以他們各自的生命特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讓觀眾回味思索人在寰宇中扮演的角色。

愛德華斯曾談到,「影片的前半部份就像一個陰謀,政府早就知道實情(變異生物穆透的存在),但其他人并不知道。」科學家喬(布萊恩•科蘭斯頓飾)半生致力於政府機構的核能研究,先是在災難中痛失愛妻,隨後又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覺醒後的他,可以說代表了民間探尋真相的力量。當喬與兒子再闖廢核電廠管制區被捕,他對著單向透視玻璃顫抖地怒吼:「我知道你們在撒謊!我有權利知道(真相)!」

喬的兒子、大兵福特(亞倫•泰勒−約翰遜飾)幾次在關鍵時刻放下一己生死,負傷後仍力駕駛艦船,把即將爆炸的核彈運出了舊金山海港。這位「拆彈英雄」不同於兩軍對壘中的「戰鬥英雄」或上天入地的「超級英雄」,作為一位「反戰士」,同樣具有深刻寓意。

日本科學家芹澤博士(渡邊謙飾演)在這部動作片中戲份不多,卻是讓影片區別於1954年電影反核武主題的關鍵角色。這個東方人發自內心地不相信人類的物質力量能夠「勝天」(這正是穆透之災的深層原因),反對將哥斯拉與穆透一同視作人類之敵。美國軍方在他的力勸之下,漸而保持克制和無為,除了派員拆除危險的核彈,幾乎只作為旁觀者見證了哥斯拉以神力化解這場滅頂之災。如《紐約客》影評人所說:「新版《哥斯拉》不僅將信仰的基調引入巨獸之戰,也給觀眾提供了一堂直觀生動的『謙卑』之課。」

藝術化的冷靜留回味

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導演愛德華斯透露,拍攝之前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善所有的創意。影片的諸多細節由此頗具匠心,當以殘留核廢料及核武器為食的穆透發威摧毀城市電網,軍事基地立即變成廢墟,電子導航系統失效的飛機也接連栽向地面發出悶響,直接呈現了人類科技一旦失去能源後的景觀。

愛德華斯說,「我們要講一個讓你離開電影院後仍能回味的故事。」從多數媒體給出的好評和筆者的觀感來看,導演做到了。

相關新聞
視覺盛宴 《哥斯拉:終極戰役》最後的輝煌
神秘海怪屍體沖上岸 1億年前古生物?
堤真一化身哥吉拉 火爆大鬧三丁目
日國防扯上幽浮及哥吉拉和摩斯拉等怪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