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

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二)

是孩子不乖,還是你不懂孩子的心?(下)

作者: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譯者:李昂

初始情緒是大腦發動評價「好壞」的第一個訊號!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情緒常被認為是一系列的感覺,我們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夠用一些詞語來標記它們,比如悲傷、生氣、恐懼、高興、驚訝、厭惡或羞愧。這些情緒普遍存在於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族群中,然而這些易於分類的情緒,只是「情緒」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中一個面向。

在這裡,我們要對「情緒」這整個概念提出另一種觀點。

現在,讓我們拋開那些情緒分類,接受一種新的可能性,即「情緒可以看作是把不同單一實體整合成一個功能性整體的過程。」聽起來有些抽象,讓我試著解釋這項觀點,並看看如何實踐、運用。

幾乎對大腦所有的功能來說,情緒皆是基礎的整合歷程。大腦集合了數以億計以極為複雜之方式發送訊號的神經細胞,它需要一個整合過程以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及自我調節。情緒就是心智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

正如先前所討論的,整合性對自身的幸福感,以及我們和孩子及其他人的關係非常重要。如何體會和溝通情感,與我們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意義息息相關。

比上述類別情緒更為基本的是「初始情緒」(primary emotion),其描述如下:

首先,大腦對內在或外在訊號產生一初始的警示性反應,使注意力集中。此一初始的警示性反應基本上是要告訴我們「注意!這很重要!」

接著,大腦會去評估這個初始的警示性反應是「好」還是「壞」。此一評估歷程會促發更多的神經回路,並將此一促發狀態擴展至相關的腦區。此一評估(appraisal)或喚起(arousal)的歷程可被視為人類心智一種會引發、激起心智能量的基本歷程,伴隨著訊息的處理,這種複雜的評估過程正是大腦在心智中創造意義的方式。

情緒和意義感可由同樣的神經運作歷程產生。正如我們接下來會看到,這些相同的神經回路也會處理社交訊息。情緒、意義以及社會關係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種初始情緒是大腦對經驗的重要性及好壞做出的第一次評估。透過情緒,我們的心智變得清晰有條理,而且身體會準備好採取行動。有利的評估結果會使我們趨近;不利的評估結果會使我們退縮。

孩子在回答我們他們的感受時,常常回應「好」或「壞」,或者「還OK」,父母多半不能接受這種一語帶過的回應,但事實上,這種回應是孩子處理初始情緒的直接表現。

我們可以從非語言表達裡直接觀察到初始情緒。臉部表情、眼神溝通、聲調、肢體動作、態度、回應時機和語氣強度,都體現出喚起和啟動的劇烈程度,以及大腦中的能量流動情況。這就是個人感覺機制的本質。所以,初始情緒也稱為「心智的樂章」。

初始情緒有連結,互動才能產生共鳴、溝通才會融洽!

連結初始情緒狀態,是我們調和彼此情緒的方式。這種初始情緒一直都存在,而且當初始情緒進一步分化為「類別情緒」時,我們愈能意識到它們。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把「情緒化」想成只在表達類別情緒,卻忽略了將之連結到更重要的初始情緒。

連結到初始情緒層面,能讓我們整合自己的內在經驗以及人際經驗。如果雙方的心理狀態一致,彼此的情緒就會產生共鳴,讓每個人都「感同身受」。在這種共鳴連結中,兩人會互相影響彼此的內在狀態。這種一致和連結上的共鳴,讓我們的溝通變得和諧、融洽。

情緒種類

初始情緒:心智能量的劇烈流動

初始定位:現在請注意!

評估和喚起:「好或不好?」

類別情緒:在所有文化中都能見到的特有表達模式

個別、基本的情緒,例如悲傷、恐懼、喜悅、驚訝、厭惡或害羞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