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二)

是孩子不乖,还是你不懂孩子的心?(下)

作者: 丹尼尔‧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玛丽‧哈柴尔Mary Hartzell M.ED

译者:李昂

初始情绪是大脑发动评价“好坏”的第一个讯号!

准确来说,什么是情绪呢?当我们感受到它,可能会对它有所认识,但是却很难诠释这样的经验。科学观点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情绪是什么,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加深自我认识,改善我们与孩子和他人的关系。

情绪常被认为是一系列的感觉,我们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够用一些词语来标记它们,比如悲伤、生气、恐惧、高兴、惊讶、厌恶或羞愧。这些情绪普遍存在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族群中,然而这些易于分类的情绪,只是“情绪”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中一个面向。

在这里,我们要对“情绪”这整个概念提出另一种观点。

现在,让我们抛开那些情绪分类,接受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情绪可以看作是把不同单一实体整合成一个功能性整体的过程。”听起来有些抽象,让我试着解释这项观点,并看看如何实践、运用。

几乎对大脑所有的功能来说,情绪皆是基础的整合历程。大脑集合了数以亿计以极为复杂之方式发送讯号的神经细胞,它需要一个整合过程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及自我调节。情绪就是心智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正如先前所讨论的,整合性对自身的幸福感,以及我们和孩子及其他人的关系非常重要。如何体会和沟通情感,与我们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息息相关。

比上述类别情绪更为基本的是“初始情绪”(primary emotion),其描述如下:

首先,大脑对内在或外在讯号产生一初始的警示性反应,使注意力集中。此一初始的警示性反应基本上是要告诉我们“注意!这很重要!”

接着,大脑会去评估这个初始的警示性反应是“好”还是“坏”。此一评估历程会促发更多的神经回路,并将此一促发状态扩展至相关的脑区。此一评估(appraisal)或唤起(arousal)的历程可被视为人类心智一种会引发、激起心智能量的基本历程,伴随着讯息的处理,这种复杂的评估过程正是大脑在心智中创造意义的方式。

情绪和意义感可由同样的神经运作历程产生。正如我们接下来会看到,这些相同的神经回路也会处理社交讯息。情绪、意义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初始情绪是大脑对经验的重要性及好坏做出的第一次评估。透过情绪,我们的心智变得清晰有条理,而且身体会准备好采取行动。有利的评估结果会使我们趋近;不利的评估结果会使我们退缩。

孩子在回答我们他们的感受时,常常回应“好”或“坏”,或者“还OK”,父母多半不能接受这种一语带过的回应,但事实上,这种回应是孩子处理初始情绪的直接表现。

我们可以从非语言表达里直接观察到初始情绪。脸部表情、眼神沟通、声调、肢体动作、态度、回应时机和语气强度,都体现出唤起和启动的剧烈程度,以及大脑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这就是个人感觉机制的本质。所以,初始情绪也称为“心智的乐章”。

初始情绪有连结,互动才能产生共鸣、沟通才会融洽!

连结初始情绪状态,是我们调和彼此情绪的方式。这种初始情绪一直都存在,而且当初始情绪进一步分化为“类别情绪”时,我们愈能意识到它们。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把“情绪化”想成只在表达类别情绪,却忽略了将之连结到更重要的初始情绪。

连结到初始情绪层面,能让我们整合自己的内在经验以及人际经验。如果双方的心理状态一致,彼此的情绪就会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在这种共鸣连结中,两人会互相影响彼此的内在状态。这种一致和连结上的共鸣,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和谐、融洽。

情绪种类

初始情绪:心智能量的剧烈流动

初始定位:现在请注意!

评估和唤起:“好或不好?”

类别情绪:在所有文化中都能见到的特有表达模式

个别、基本的情绪,例如悲伤、恐惧、喜悦、惊讶、厌恶或害羞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