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二)

是孩子不乖,还是你不懂孩子的心?(下)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 丹尼尔‧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玛丽‧哈柴尔Mary Hartzell M.ED
译者:李昂

初始情绪是大脑发动评价“好坏”的第一个讯号!

准确来说,什么是情绪呢?当我们感受到它,可能会对它有所认识,但是却很难诠释这样的经验。科学观点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情绪是什么,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加深自我认识,改善我们与孩子和他人的关系。

情绪常被认为是一系列的感觉,我们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够用一些词语来标记它们,比如悲伤、生气、恐惧、高兴、惊讶、厌恶或羞愧。这些情绪普遍存在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族群中,然而这些易于分类的情绪,只是“情绪”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中一个面向。

在这里,我们要对“情绪”这整个概念提出另一种观点。

现在,让我们抛开那些情绪分类,接受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情绪可以看作是把不同单一实体整合成一个功能性整体的过程。”听起来有些抽象,让我试着解释这项观点,并看看如何实践、运用。

几乎对大脑所有的功能来说,情绪皆是基础的整合历程。大脑集合了数以亿计以极为复杂之方式发送讯号的神经细胞,它需要一个整合过程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及自我调节。情绪就是心智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正如先前所讨论的,整合性对自身的幸福感,以及我们和孩子及其他人的关系非常重要。如何体会和沟通情感,与我们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息息相关。

比上述类别情绪更为基本的是“初始情绪”(primary emotion),其描述如下:
首先,大脑对内在或外在讯号产生一初始的警示性反应,使注意力集中。此一初始的警示性反应基本上是要告诉我们“注意!这很重要!”

接着,大脑会去评估这个初始的警示性反应是“好”还是“坏”。此一评估历程会促发更多的神经回路,并将此一促发状态扩展至相关的脑区。此一评估(appraisal)或唤起(arousal)的历程可被视为人类心智一种会引发、激起心智能量的基本历程,伴随着讯息的处理,这种复杂的评估过程正是大脑在心智中创造意义的方式。

情绪和意义感可由同样的神经运作历程产生。正如我们接下来会看到,这些相同的神经回路也会处理社交讯息。情绪、意义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初始情绪是大脑对经验的重要性及好坏做出的第一次评估。透过情绪,我们的心智变得清晰有条理,而且身体会准备好采取行动。有利的评估结果会使我们趋近;不利的评估结果会使我们退缩。

孩子在回答我们他们的感受时,常常回应“好”或“坏”,或者“还OK”,父母多半不能接受这种一语带过的回应,但事实上,这种回应是孩子处理初始情绪的直接表现。

我们可以从非语言表达里直接观察到初始情绪。脸部表情、眼神沟通、声调、肢体动作、态度、回应时机和语气强度,都体现出唤起和启动的剧烈程度,以及大脑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这就是个人感觉机制的本质。所以,初始情绪也称为“心智的乐章”。

初始情绪有连结,互动才能产生共鸣、沟通才会融洽!

连结初始情绪状态,是我们调和彼此情绪的方式。这种初始情绪一直都存在,而且当初始情绪进一步分化为“类别情绪”时,我们愈能意识到它们。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把“情绪化”想成只在表达类别情绪,却忽略了将之连结到更重要的初始情绪。
连结到初始情绪层面,能让我们整合自己的内在经验以及人际经验。如果双方的心理状态一致,彼此的情绪就会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在这种共鸣连结中,两人会互相影响彼此的内在状态。这种一致和连结上的共鸣,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和谐、融洽。

情绪种类

初始情绪:心智能量的剧烈流动
初始定位:现在请注意!
评估和唤起:“好或不好?”

类别情绪:在所有文化中都能见到的特有表达模式
个别、基本的情绪,例如悲伤、恐惧、喜悦、惊讶、厌恶或害羞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满爱、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了解情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和孩子建立这样的关系。人们正是透过分享情感与他人交流。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教养不同调的照顾者,有时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况是上一代长辈,甚至是保母。因此当教养不同调的时候,骑虎难下,父母该怎么办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