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君子三戒,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原话是:“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少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色欲;等到壮年时,此时血气方刚,要戒与人争斗;到步入老迈,血气已经衰弱,这时要戒贪欲。
诸葛亮叱咤风云 为何教子宁静澹泊
诸葛亮非等闲之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为何以“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教育幼子?
切忌过度娇养(导致病弱之躯) 一般来说,养育孩子,切勿从一开始就过度疼惜和娇养。因为过度的娇养,反倒有损孩子的健康。厚衣足食,往往养成病弱之躯。薄衣少食,方能使孩子安康病少,顺利成长。(译者注:作者本人是个儒医,既懂儒学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择仁善者相伴 富贵之家,应该早早选择品行端正的仁善之人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避免一开始就跟恶人混在一起染上恶习。贫穷人家的孩子,也要让他跟好人交友,避免染上恶习。大致来说,尽早启蒙和慎重选择周围与之交往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育儿良方。请务必遵照...
教育宜早 圣人曾告诫人们:年轻时碌碌无为,到老一事无成,即使活得很长寿,也只能落下个苟且偷生的结局。想来我这一生,尽管很难逃脱苟且偷生的罪过,不过既然已经活到了80岁,这样的年纪,已经不可能再犯下更重的罪过,也就恳请大家能原谅我说些助益不...
作者简介 贝原益轩 (1630~1714),日本江户时代前期到中期的儒学家、教育家、本草学家、医生和博物学家。名笃信,字子诚,初号损轩,退隐后改号益轩,通称久兵卫。他生于筑前国(今福冈县),博学多才,汉学功底深厚,能读写汉文,著述庞大,计...
吉田松阴(1830年—1859年) 名矩方,字义卿,号松阴,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江户末代的伟人,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吉田松阴信奉儒学的阳明学派。《至诚》名言“至诚にして动かざる者は 未だ之れ有らざるなり” 就出自他的著述。意思是说...
那么,老校长传授的四句“育儿经”,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一,婴儿时期,肌肤之亲不可离;二,幼儿时期,离肌不离手;三,少年时期,手离眼不离;四,青年时期,眼离心不离。
重德家风 飞出“金凤凰”
2010年,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金莲夫妇成了当地的名人,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
所有进入他们年幼思想的都可能会难以擦掉并不可改变,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最先听到故事应该是种种品德高尚的思想的典范. . . . . .
兴趣是打开孩子潜在能力的钥匙。然而,有太多的父母以是否“有用”来评断孩子的兴趣,甚至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兴趣强加给孩子。你是否知道,此时你已经丢弃了打开孩子潜能宝库的钥匙吗?
庭训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该“诚”字当头,而不要去追求什么虚名。我从幼年即位之日起,只要是祭祀坛庙里的祖宗神佛,都必定心存诚敬。即便处理朝中大小事 务,对待各位大臣,也总以诚心相待,不求什么虚名。所以,我为人处事,完全出于一片真诚,绝没有一丝虚伪和夸饰的成分。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1。故极其量2,则民胞物与3,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涕4,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庭 训道:我朝大军平定四川那会儿,在保宁打败了王平藩这个逆贼,俘获苗族人三千多,我们把他们都释放了,让他们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逆贼吴世璠走投无路,便鼓动苗族人出兵相助来抗拒我朝大军。苗族人不肯照办,他们说:
庭训道:古代的圣人,他们说的话就是“经”,他们所行之事就是“史”。所以,只要打开经史书卷,就会有益于修身。你们平日所诵读的以及教导子弟的,只应该以经史为主。至于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的事情,但你们在熟读经史的过程中,自然也能慢慢学会。孩童接受教育期间,断乎不能让他们读浅薄的“小说”。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庭训道: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简单的事情,也应当慎重对待。所谓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意”来自我约束。在有事的时候,就用“敬意”来应对事 务。深厚的敬意,贯穿事情的始终,谨慎修持敬意让敬意永存,不断修习渐成习惯,自然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会清明通达之故。
大凡一个人面对各种事务,无论大小,一定要十分审慎,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知多问几个‘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最后也只能对他说‘该怎么办呢?’”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庭训道: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来说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没有失掉婴儿纯净良善之心的 人。”
孔子说:“立志于修道。”所谓“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 孔圣人有着天赋绝顶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这大概因为“志”是提升道德修养的起点之故吧,昔日的圣贤修道无不是从“志”开始的。无论多远,没有“志”达不到的:无论多坚,没有“志”攻不破的。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己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康熙庭训说道: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样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训日: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共有约 35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