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风云”系列之四:“谈天衍”邹衍的阴阳学说

【稷下风云】阴阳家邹衍尽言天事 声震诸侯

作者:兰音
示意图,图为明人绘《海天旭日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3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儒孟子之后,稷下学宫突然出了一位奇人,带来一套高深莫测的学说。他常常向人们阐述与众不同甚至让人觉得怪诞玄奇的观点:

“开天辟地以来,社会按照五行相胜的关系更替、循环,比如虞属土德,夏属木德,商属金德,周属火德。每当一个朝代将要兴起,上天会降下祥瑞昭示于人。”

“中国也叫‘赤县神州’,大禹时代内部划分为九州;天下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地方还有九个,都被大海环绕。州与州之间,人类和鸟兽都不相通。”[1]

他的言论,涉及的都是天地、宇宙、历史兴衰的宏观事理,世人闻所未闻,却迅速成为各国诸侯竞相追捧的政治哲学。后世将这些言论概括为“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与此同时,一个通过阴阳五行推演宇宙天地、社会人事规律的学派——阴阳家,正式确立。

邹氏名士 稷下大贤

这个开山立派的传奇人物,就是邹衍。他的身世和经历就像他那难以捉摸的学问一样。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孟子之后的时代;他的家族谱系难以考证,只知道他是子姓、宋愍公的后代,以封邑邹为氏;他的从学经历也是个谜,在史书中也仅有简略的记载。

明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公有领域)

不过,邹氏多名士,在齐国可说是叱咤风云、声名远播。《史记》有“三邹子”的说法,最早的是邹忌,也是前文提到的相国邹忌,擅长游说齐王,并通过改革振兴齐国;其次便是著名的阴阳家邹衍;最后一位叫邹奭,继承邹衍的学说,著书立说。

邹衍和邹奭都做过稷下先生,当时齐国流传一句话:“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意思是邹衍喜谈天之玄理,邹奭喜欢雕琢言辞,淳于髡的论说则流畅风趣。邹衍能和相国邹忌、稷下元老淳于髡齐名,他的才智和影响力一定非同凡响。

据《史记》《盐铁论》记载,邹衍起初运用儒学游说诸侯,不得重用。几番碰壁之后,邹衍发现当权者日益奢侈、不尚德政,无法像古籍中要求的那样严于律己并推及百姓,于是转向探究事物阴阳消长的规律、历史兴衰更替的变化,写成《终始》《大圣》等篇章,共计十余万字。在齐宣王时期,邹衍就在稷下学宫游学。

邹衍的祖辈自邹迁移至齐,先秦时期邹鲁文化本是一体,是儒学的发源地,邹衍又恰好生活在孟子之后,自然深受儒学熏陶,早年是一名儒生。而他面临的问题,与孔孟无异,“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2]。当时活跃于政坛、闻达于诸侯的,是法家商鞅、兵家田忌、纵横家苏秦之辈。儒士秉承上古三代的道德理念,推行仁政与王道学说,难以为诸侯所用。

面对儒术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孔孟的策略是退而著书,将儒学理想尽可能流传下去,等待未来的时机。邹衍的出路较为特别,既然人事的道理无法打动诸侯,那就打开视野,向广袤无垠的天地和渺茫遥远的历史探求万物的生成、世界的本质,从而把握当今治国的道理。最终,邹衍在阴阳五行之学中大成,开创阴阳家之学派。

阴阳天运 归于仁义

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华历史中由来已久,但在战国以前,典籍中仅有零星的记载。阴阳家源于何处?《汉书‧艺文志》载:“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羲和是神话中帝俊的妻子,诞下十个太阳。每天按照时间规律,羲和便安排太阳轮流东升西落,因此世间才有了日夜更替的变化。鉴于羲和的特殊职能,羲和之官就是观察日月星象、制定岁时历法的一类官员。如《尚书‧尧典》中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天文全图》,出自《钦定天文正义》。(公有领域)

这类官员掌管天文历法,不仅和农业、祭祀等息息相关,更能通过天象变化预知吉凶运势,掌握着沟通天人的古奥学问,因此地位非常重要。古时候学在官府,那些阴阳五行的知识也在每代官员之间传续。礼崩乐坏时,官失其守,他们流落民间,以卖技艺维生,由此带来私学和百家之盛。然而,民间的羲和官中,并未出现代表人物或经典著作,阴阳五行成一家之学说,始于邹衍。

遗憾的是,邹衍的著作几乎散佚,他的思想主要总结在《史记》中。他研究的方法,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至无穷。从时间上说,他从现世往前推至黄帝时代,记录不同世代的吉凶兴衰,再往前推到开天辟地甚至天地未出现的时候,司马迁也感叹“窈冥不可考而原也”。从空间上说,邹衍先从所处的“中国”开始,列举名山大川、奇珍异兽等等,无所不包,再提出中国的九州仅仅是儒家思想中的“小九州”,中国之外是海洋,海外还有像中国一样的大陆,即“大九州”。

这些哲学,对人们来说,无异于点破迷津,揭示出层层时空中的几分真相。因此,王公大臣初闻其说,无不惊异震悚,然而要实行他的主张,却深感无力。其实,邹衍谈论天事,非是为了博取声望,而是为了“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3]。他研究阴阳学,是一种迂回的策略,通过表面怪诞、实则蕴含丰富的言论,希望诸侯能够醒悟,从霸道转向仁义为本的王道。

既然世界的历史如此久远、空间如此广阔,执政者何必逞一时之快、争一时之胜,勾心斗角、机关算尽计较那一城一池的得失?既然每个朝代都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更替发展,各路诸侯若想拥有天下,首先应该自省是否符合五行之德、是否得到上天的预示,再做出正义的选择;但实际上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互相攻伐,岂不可笑可叹?邹衍的天事,关乎天下大事,超越世间事理,因而诸侯纷纷热衷追捧,但最终无法将其变为现实。

稷下凋敝 去齐赴燕

邹衍的理论,不仅有儒学的内涵,也能看到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影子。稷下学宫,本就是各学派交流和融合的中心,邹衍作为稷下先生,在论辩和研习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多派学说的影响。就在他显赫于稷下的时候,田齐政权传递到第六任国君——齐湣王手中。齐湣王继承了田氏争霸天下的理想,带领群臣将齐国国力推向顶峰。然而他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一生大起大落,齐国更因他而几乎灭亡。

明 蓝瑛绘《仿王维雪溪图》(公有领域)

齐湣王长年穷兵黩武,为齐国带来沉重负担;他嫉贤妒能,逼走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他更缺乏纳谏用士的雅量,听不进稷下先生的苦心劝谏。稷下诸子深感失望,他们像孟子一样,四散而去,其中就包括邹衍。失去了贤臣和谋士的辅佐,齐国开始走向衰弱。

放眼整个战国天下,七雄并立,东西两端齐秦争霸。齐湣王一次次做出错误的决策,将齐国置于四面树敌、孤立无援的境地。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齐国吞并宋国,威势极盛。宋国经济发达,又是四战之地,为众诸侯所觊觎。齐湣王此举,令各国忌惮;让齐国领土逼近秦国,齐秦之战不可避免;再加上一心复仇的燕国,表面风光的齐国实则处于重重危机之中。

两年后,大将乐毅作为上将军,带领六国联军攻齐,连续攻克七十二城,直捣临淄。齐国齐湣王兵败如山倒,在逃亡中凄凉地死去。齐国几近覆亡,曾经令天下人倾慕的稷下学宫,也在一片战火中黯淡凋敝。在齐国发生巨难的时候,邹衍去了哪里呢?

据《史记》载,邹衍游历过魏、赵、燕等国。每到一国,都受到君王的敬重和礼遇。魏国的梁惠王在郊外亲自迎接,同他行宾主之礼;赵国的平原君恭敬地侧身随行,亲自为他拂拭座位上的灰尘;燕国的燕昭王则执弟子之礼,弯着腰用扫帚清扫道路为他做向导,还为他修建宫殿,表现出最大的招贤纳士的诚意,因而邹衍在燕国停留的时间较长。

古籍中还记载了两件邹衍在燕国的奇事。燕国有一座寒谷,不生五谷,邹衍便吹奏律管,令春回大地,寒谷也能种出庄稼,更名为“黍谷”。从阴阳观点看,律属阳声,在阴阳家邹衍手中便生出超凡的力量,改变了当地的气候。

邹衍在燕国一直备受尊崇,但他的境遇在燕昭王之后的燕惠王时期发生逆转。燕惠王不信任先朝旧臣,听信谗言将邹衍逮捕下狱。邹衍含冤受辱,仰天大哭,满腔悲愤的他再次令天地动容。时为五月,天上竟然飘下鹅毛大雪,成了燕国都城中的一大奇闻。

待沉冤昭雪,邹衍再次回到了齐国。这时的齐国,新君即位,百业待兴,稷下学宫也非昔日的模样。然而邹衍却没有和稷下学宫发生交集,而他最后的结局亦是不为人知。他和他那神秘的阴阳学,就这样悄然消逝在历史的视线中。那么,稷下学宫后续的命运又如何呢?@*#

点阅【稷下风云】连载文章。

注释:

[1]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吕氏春秋‧应同》等整理。
[2][3]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琴、棋、书、画合称“四艺”,乃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必学的艺术专长。其中琴为四艺之首,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是文人的必修乐器。
  • 在北京密云县和顺义县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叫黍谷山,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传颂邹衍吹箫的故事。
  • 七月流火,十月陨萚。火运将逝,水德渐生。天地运行有其定数,人事代谢亦如此。及至嬴秦代周,便如天降洪水,瞬息间席卷神州大地享国八百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即位二十六年之际,赫赫宗周曲终人散,赳赳大秦随即登场,开启了中华绵延两千年的帝国时代。
  •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生命如此短暂。悠悠万代,世间的辉煌,不过如一粒粒瞬间碎裂的沙尘,甚至留不下一片涟漪!生命究竟为何而来?又将归往何方?在无尽的苍穹里,如此微渺的自我,却总苦苦追寻着一个或许永远也得不到的答案!
  • 上古五帝时期就有了高等教育,当时的教育场所叫“成均”,虞舜时称为“上庠”,夏朝时称为“东序”,商代时称为“右学”,周代时名为“东胶”。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太学”的说法;从汉代开始,“太学”成为国家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
  • 比如说,有一个人叫邹衍,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他是阴阳五行家的代表,或者说他是五行家学说的开创者;还有一个人叫做剧辛,他是战国时的一个将军;最重要的是,招到了一个从魏国来的乐毅,来辅佐燕昭王。燕昭王靠黄金台招来了很多人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古老的中华,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源。有水的地方,总有一段段风流倜傥的高情雅事,让人心驰神往。比如逝者如斯的水调歌吟,少长咸集的曲水流觞,新科进士的曲江盛宴⋯⋯
  • 田齐桓公之后,齐威王继位。雄踞东方的齐国,并未因为新君的执政而面目一新;稷门之下的学宫,也未实现它真正的价值。就像是黎明前的暗夜一般,田齐第四代国君——齐威王,是以一个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的昏君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
  • 齐都临淄外的稷下学宫,创办三十余年,历经三代君王,已成为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舞台。齐国这个东方强国,也一跃成为学术中心。此时,各国名士接踵而至,一睹学宫风采,甚至作为学宫的一员跻身朝堂,向齐国君臣推行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