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该“诚”字当头,而不要去追求什么虚名。我从幼年即位之日起,只要是祭祀坛庙里的祖宗神佛,都必定心存诚敬。即便处理朝中大小事 务,对待各位大臣,也总以诚心相待,不求什么虚名。所以,我为人处事,完全出于一片真诚,绝没有一丝虚伪和夸饰的成分。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1。故极其量2,则民胞物与3,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涕4,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庭 训道:我朝大军平定四川那会儿,在保宁打败了王平藩这个逆贼,俘获苗族人三千多,我们把他们都释放了,让他们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军队进军云南中部时,逆贼吴世璠走投无路,便鼓动苗族人出兵相助来抗拒我朝大军。苗族人不肯照办,他们说:
庭训道:古代的圣人,他们说的话就是“经”,他们所行之事就是“史”。所以,只要打开经史书卷,就会有益于修身。你们平日所诵读的以及教导子弟的,只应该以经史为主。至于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的事情,但你们在熟读经史的过程中,自然也能慢慢学会。孩童接受教育期间,断乎不能让他们读浅薄的“小说”。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庭训道: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简单的事情,也应当慎重对待。所谓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意”来自我约束。在有事的时候,就用“敬意”来应对事 务。深厚的敬意,贯穿事情的始终,谨慎修持敬意让敬意永存,不断修习渐成习惯,自然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会清明通达之故。
大凡一个人面对各种事务,无论大小,一定要十分审慎,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知多问几个‘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最后也只能对他说‘该怎么办呢?’”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庭训道: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来说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没有失掉婴儿纯净良善之心的 人。”
孔子说:“立志于修道。”所谓“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 孔圣人有着天赋绝顶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这大概因为“志”是提升道德修养的起点之故吧,昔日的圣贤修道无不是从“志”开始的。无论多远,没有“志”达不到的:无论多坚,没有“志”攻不破的。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己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康熙庭训说道: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样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训日: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儒家特别强调宽恕,我们都喜欢有肚量的人。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别人也是在方便自己,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空间。然而,贵为天子的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天子的空间可谓最广了,还念念不敢忘怀宽恕之道,这就是需要深思了。
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