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燈籠過中秋

——澳洲珀斯華人移民分享過中秋故事

人氣 354

【大紀元2014年09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安琪澳洲珀斯採訪報導)中秋節是華人的傳統佳節,在香港、廣州、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有中秋提燈籠的習俗。移居澳洲珀斯的兩個華人家庭分享了他們如何過中秋的故事。

中秋節是華人的傳統佳節,是僅次於農曆新年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註:在中華民國前,元旦是指農曆正月初一)齊名。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華人過中秋各地迥異

各地華人慶祝中秋節的習俗各有不同,在中國大陸大部份地區,中秋多以舉家團圓賞月、食用各式月餅為主;在中國南方的福建、廣東等地的農村,有中秋夜燒塔的習俗;福建閩南地區,繼承了鄭成功時期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中秋博餅習俗;在台灣,從8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至今仍很盛行;在香港、廣州、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則有中秋提燈籠的習俗。

香港移民承傳中秋習俗40年

從香港移民到西澳珀斯40多年的陳琪女士,一直保留著全家中秋提燈籠的習俗。每年的中秋夜,陳女士將房子用燈籠裝飾一新,準備好飯菜、月餅、水果和各式零食,兒女孫輩們歡聚在她的家中,除了品美食、吃月餅外,當暮色降臨時,讓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們最期待的莫過於手提燈籠,圍著街區走上一大圈,在歡聲笑語中承傳著華人的傳統習俗。

陳琪女士回憶40多年前在香港時,因為香港都是住高樓,中秋夜各家的孩子們都提著燈籠在樓下游玩,形成一片燈海,蔚為壯觀。她遺憾地說:「可惜在珀斯買不到好看的燈籠,香港的燈籠各式各樣,非常漂亮。」儘管如此,陳女士每年還是在珀斯的華人店不勝其煩地尋找最漂亮的燈籠,讓其兒女孫輩,尤其是生長在珀斯、已不懂華語的孫輩們能體驗到華人的傳統習俗。

陳女士的兒子Alex已過知命之年,卻仍像個大男孩般領著全家大人小孩提著燈籠圍著街區遊玩。邊走Alex邊向孩子們講述自己小時候提燈籠過中秋的故事,他告訴孩子們:「我小時候在香港的時候,都是自己製作燈籠。」Alex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緊急救火。大孩子們提的是點蠟燭的紙糊燈籠,玩到興起時,蠟燭被晃倒燃著了燈籠,Alex緊急出現,做起消防員滅火的工作。孩子們卻因為這種「意外」而興高采烈,中秋慶祝活動在此時達到高潮。

大馬華人中秋文化跨越種族

來自馬拉西亞的華裔移民、品之位茶莊的東主Elaine Yap也講述了她在大馬時過中秋的故事。知命之年的Elaine說,馬拉西亞過中秋的氣氛非常濃,親朋好友間、商業往來間互送月餅;中秋夜家人團聚在一起,孩子們提燈籠、大人們聊天、品月餅、水煮小芋頭、菱角這些中秋節特有的節日食品,因為Elaine的家族祖籍福建,遵從道教傳統,還有拜月亮的習俗;有時朋友間也會舉辦「月光會」,華人社團也會舉辦燈籠會、花燈會。

因為馬來西亞是多民族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生活在一起,其他種族的人也融入了華人的中秋文化,他們也品月餅、提燈籠,馬來西亞也孕育而生開發出適合回教徒口味的清真月餅。Elaine深刻感受到中秋文化在馬來西亞跨越種族的文化交融。

最讓Elaine懷念的還是小時候過中秋的趣事。她說:「以前住的都是排屋,鄰居間走動很多。有一年中秋我哥哥做了一個特大燈籠,要鄰居全部人一起才提得動,其它的小燈籠都跟在後面。」 Elaine也笑著說,那時候中秋節提燈籠要玩整個晚上,到最後都會把燈籠燒掉,玩得不亦樂乎。Elaine說,以前的燈籠都是自己做,中秋節前華小的美術課就會教做燈籠,用鐵線做自己喜歡的形狀。

現在馬來西亞過中秋的氣氛,Elaine感到和以前大不相同。她說,現在的燈籠都是買的,中秋夜聚會也變成了燒烤,或是卡拉OK,聚會時也往往是各看各的手機。她不無遺憾地說:「現在的社會誘惑太多,已經回不到以前了。」

責任編輯:周鑫

相關新聞
每小時3元 澳華人建築商奴役同胞遭起訴
華工討薪 僅追回6萬  工會擬設定還款時間表
明年底珀斯新增15個火車廂 反對黨稱應加倍
2050年珀斯人口暴增 生活形態似曼哈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