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伊斯蘭遊行延燒 Pegida讓德國右轉?

人氣 47

【大紀元2015年0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文婧德國報導)穆斯林只佔德國人口5%左右,但仍引起一些德國人的恐懼和擔憂,幾個月來反伊斯蘭運動Pegida似乎將成燎原之勢,但反Pegida、反排外的聲勢更勝一籌。其深層次中的問題絕不是「反伊斯蘭」這麼簡單。

2015年1月5日,德國東部重鎮德累斯頓1.8萬名民眾走上街頭,他們揮舞著德國國旗,打出「反對宗教狂熱者」,「薩克森州是德國人的」,「和平團結地反對德國土地上的宗教戰爭」等標語。此事件成為德國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大事,也引起了國際關注。

這個活動的組織者是Pegida,是德文Patriotische Europä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的愛國歐洲人)的縮寫,起源於德累斯頓,1月5日已經是Pegida在這個東德城市第11次抗議了。該組織要求政府收緊難民政策,反對西方社會被所謂的伊斯蘭化。該組織在德國各地的抗議,引起了聲勢更為浩大的反抗議,也引起了一場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反思。

反伊斯蘭化 Pegida運動發展迅速

2014年10月底,Pegida運動開始每週一在德累斯頓市「散步」,第一次只有幾百人參加,並未引起太多關注,但之後每次「散步」人數幾乎都在加倍,12月22日上街時已有1.75萬人。他們的口號也在更新換代,「我們是人民」,「反對伊斯蘭化」成了他們標語牌上最重要的訴求,Pegida一下子成了德國最熱門新聞。

短短幾周時間裏,Pegida抗議運動就蔓延到了德國一些重要城市,比如柏林、慕尼黑、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漢諾威等。但是其規模都沒有德累斯頓的大。

不要納粹 反Pegida聲勢更大

無論Pegida出現在在德國的哪個角落,都一定會有反對他們的人進行反遊行,除了在德累斯頓,其它地方的反Pegida的氣勢都佔了絕對上風,通常是Pegida遊行只有幾百人,反對者卻有上千。

幾個著名歷史性建築,如科隆大教堂、柏林勃蘭登堡門和德累斯頓歌劇院都在晚上紛紛關閉燈光,不給Pegida活動做背景,以此來表示反對。

總理默克爾在新年致辭中明確表示,幫助落難者理所應當,還稱號召民眾反對伊斯蘭的人「心中往往帶有偏見,冷漠甚至仇恨」。聯邦財政部長朔伊布勒則稱:「口號代替不了事實:德國需要移民。」

1月6日,包括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施密特在內的80位名人在《圖片報》上也公開表示反對態度。

Pegida≠極右新納粹份子

無論從外表上還是行事風格上,參加Pegida遊行的人和極右派新納粹份子都有很大的不同。

從Pegida遊行的圖片中可以看到,他們中絕大部份人是普通市民,來自不同的階層。如果手中沒有標語,沒人能看出他們是Pegida的支持者。他們之中男性居多,年齡不等,上了年紀的人也能看到。而極右派份子大部份都是年輕男性,典型裝束是黑夾克加光頭,一眼就能被認出來。

另外,Pegida歷次運動從來沒有使用暴力,口號中明確提出「非暴力」,而極右派份子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毋庸置疑,Pegida這樣的運動中也一定有極右派份子的身影,但Pegida極力撇清和極右派的關係。很多政治家和專家認為,這些民眾被極右派份子利用。

全國各界都在討論如何界定Pegida運動參與者的身份,有人認為,他們都是極右派份子;但也有人認為,他們僅僅是些焦慮的市民,把這麼多年來德國人在茶餘飯後私下表達的擔心公開表達出來,是德國社會多年來暗藏的,對伊斯蘭化的恐懼的具體表現。

伊斯蘭化為甚麼那麼「可怕」?

Pegida事件的中心——德累斯頓是薩克森州首府,按照聯邦統計局的數字,這個州2014年10月時外國人比例僅2.5%,德累斯頓外國人比例也遠不如柏林和法蘭克福等國際大都市,而且八成在德國生活的穆斯林認同民主是最好的統治方式,那麼為甚麼還有那麼多民眾對「伊斯蘭化」充滿憂慮呢?

許多德國人一提到「伊斯蘭」就會感到不舒服,這源於一系列事件:十幾年前美國紐約「九一一」事件讓西方世界第一次發現伊斯蘭恐怖主義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世界各地伊斯蘭世界不斷傳來人肉炸彈和劫持人質的消息;德文媒體中經常討論頭巾問題;「伊斯蘭教法警察」公然在德國上街「執勤」;伊斯蘭極端教派「沙拉菲」在德國快速增長,每次上街大量派發免費《可蘭經》時,德國媒體的神經都要顫一顫⋯⋯

最令人髮指的是幾個月來「伊斯蘭國」(ISIS)的恐怖行徑。這些事情雖然「離德國很遙遠,但每晚,每天人們都會聽到伊斯蘭恐怖行為的消息。這讓人恐懼,而且很明顯地削弱了人們把這兩件事情區分開來的能力:伊斯蘭本身和濫用伊斯蘭而進行的暴力行為。」上面這段話是前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Wolfgang Thierse)接受德意志電台採訪時說的。

社會問題的延伸

德累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Werner J. Patzelt向《世界報》表示,反伊斯蘭的Pegida運動是政治精英和民眾之間關係破裂的表現,其它團體遊行,都盼著媒體能把自己的呼聲傳達出去,讓政治家聽到,但在德累斯頓的Pegida遊行中,人們一片沉默,也拒絕媒體採訪。Patzelt提出一個問題:政界和民眾之間沒有甚麼好說的了嗎?

這要回顧一下德國的難民政策。因為二戰歷史的原因,德國一向難民政策相對寬鬆,2014年有20多萬人在德國申請難民,比去年暴漲了一半以上,其中大多是自中東戰火紛飛地區的穆斯林。他們中是否有極端恐怖份子?是否會讓所居住的社區犯罪率攀昇?養活這些人,是否會影響到給德國人的福利?⋯⋯這些是長久以來就存在的問題,只是現在因為穆斯林難民在短時間內大量湧入德國而一下尖銳起來,浮現出了水面。

解決問題的路在何方?

專家認為,德國人腦中的偏見需要改變。比利菲爾德大學的衝突與暴力研究所所長Andreas Zick對《德國之聲》表示,40%的德國人相信,那些說自己在本國被迫害的難民申請者是在說謊。為了打破這種錯誤的看法,他的提議是:「讓這些(德國)人的環境變得更豐富多樣起來,這些人自己就會變得更多樣化。」

總統高克的對策是:嚴肅對待民眾的擔心,不去理會那些煽動者。聯邦財長朔伊布勒也向《時代週刊》表示,在Pegida排外運動背後是這些民眾對政治失去信心,這才是需要嚴肅對待的事情。

德國足球隊經理Oliver Bierhoff也是80個發聲反對Pegida 的名人之一,他給出的答案在國家隊裡:「我們成為世界冠軍,球隊裡很多球員都有移民背景,我們球隊裡沒有融入問題,在這個社會裏當然也應該能行。」

面對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缺乏的困境,德國需要移民是無法改變的現狀;國際局勢不穩,難民湧入的狀況也不可預料。不管是難民還是外國高科技人才,德國這個社會民族多樣化的大趨勢已經注定無法改變,政府如果無法平衡好各方面的問題,無異於給極右派勢力授以把柄。新納粹不會追根溯源,而是會在表面上大做文章,將所有的不如意,一切負面問題的原因都推到最容易找到的替罪羊--外國人身上。

解決Pegida事件背後原因的路在何方,這不僅僅關係到在德國的穆斯林,也和所有的外國人,和德國的未來密切相關。

瞭解德國社會的最佳途徑——大紀元歐洲生活網。

責任編輯:余平

相關新聞
極右翼暴力抬頭 德國排外犯罪增加16.5%
德國排外縱火案20年 受害者母親呼籲寬恕
德國北威州伊斯蘭極端分子三年猛增三倍
解密 30年前德前總理科爾要把土耳其人趕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