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被視作祥瑞之兆古今亦然

人氣 42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孫青天香港綜合報導)無論古代抑或今天,麒麟均被視為祥瑞的代表。亦有古籍稱之為「仁獸」。

據《藝文類聚》卷九十八引《說苑》︰「麒麟麇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大意是說,麒麟內懷仁義,鳴聲合乎音律,行走合法度,不踐踏花草,彬彬有禮,行動有威儀。《說文》上載︰「麟,牝麒也。」段註:「狀如麇,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因為麒麟性情仁厚、溫和,中規中矩,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

「仁」是孔子提倡為人處世的標準,其提倡的仁義與中庸之道,與內在仁厚猶如彬彬君子的麒麟形象相輔相成,充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蘊涵。

在《詩經》中另有記載「麟之趾,振振公子。」東漢鄭玄為此詩所提的「箋」中解釋:「喻今公子亦信厚,與禮相應,有似於麟。」詩中以「麟趾」來讚頌周文王子孫繁昌、知書達理。

古代麒麟的出現被視為皇帝行德政、太平盛世降臨的瑞應佳兆。據《漢書‧武帝紀》上載,漢武帝因獲白麟、見天馬,為此將黃金貨幣改鑄為「麟趾金」與「馬蹄金」,用以彰顯祥瑞。

同時,民間亦將麒麟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傳說孔子為麒麟所送,古人認為麒麟可以送子、佑子,為家族帶來興旺,故有「麒麟送子」之說。而稱讚聰穎異常的小孩,則為「麒麟兒」、「麟兒」,此風俗盛行於兩晉及南北朝。

另在江南一帶,過年時人們會抬著用竹骨紙紮的麒麟,隨著鑼鼓伴奏,依次輪流至各家門前演唱,稱為「麒麟唱」。而台灣北部有鄉鎮也流行一種類似舞龍舞獅的民俗遊藝,叫「麒麟陣」。於廟會節慶活動時表演,演出時用一對大型麒麟,搭以一老醜和老旦,並有一對大頭娃娃,都是由男人裝扮,然後在廣場上配合鑼鼓的節奏相互戲弄、追逐,生動有趣。◇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高高興興出門去 平平安安回家來
張晉欲舉女兒練「麒麟臂」 蔡少芬湊熱鬧
七彩麒麟魚  台海生館成功繁殖
海生館成功繁殖七彩麒麟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