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全球股災蔓延 政府應該救市嗎?

人氣 205

【大紀元2015年10月02日訊】全球股災震撼世人,呼求政府救股市的聲音如雷貫耳,政府當局也順應民意全力救市,不但竭力喊話,還有實際動作,連國安基金也進了場。不論股市能否得救,這種數十年來一再上演的錯誤且醜陋「政府干預價格」的戲碼,是有必要再從根本的「政府能不能干預股市」這個問題來釐清基本觀念。

記得王建煊在1990年剛就任臺灣財政部長時,曾對股市作了政策性的談話,他說:「我們都希望好人能出頭……,好股票應該也要出頭,而不是像目前股市,一跌竟然所有股票一齊跌,這是很奇怪的事,怎麼可以呢?好股票應該要出頭才對。因此,如果股市跌得太離譜了,就應該對績優股有補救措施。」他當時並且信誓旦旦「整頓」股市,希望臺灣股市早日「健全」,達到「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境界。

25年後再看這段話,除了「應該對績優股有補救措施」有待商榷外,其餘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尤其應認同「健全股市」這個目標。不過,既然是股票「市場」,就該保有市場的真面目,而所謂的市場是應該讓其「機能」充分發揮,在市場機能就是所謂的「價格」機能下,是要創造和維持一個價格機能可以自由運作的市場。這樣的一個市場也就是交給供需雙方當事人自己去作為,股票市場也不應例外。

既然是一個市場,就有標的物──商品,而股票市場中的商品當然就是股票。在一般的商品市場裏,商品種類非常之多,也當然會有不同的價格水準,價格水準的高低亦即供需相對數量的反應。同樣的,在股票市場裏,也有許多種股票也會隨著各自不同的供需情況,反映不同的價格變化。至於供需情況的變化,自然是取決於參與市場的供需雙方,憑著自己的判斷去從事買賣行動了。

對於股票而言,發行者原本為的是籌措資金,而購買者原本是看公司營運良窳決定當不當股東。因此,在公司營運狀況資料的公開下,經營績效良好公司的股票理應被爭搶,其股價相對於經營效率差的股票,一定是較高且將會節節上揚。若一個股票市場不是反映這種情況,則購買者若非對各個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明,就是不以公司的營運績效作為基準,前者容易解釋,後者則錯綜複雜,或者可說就是「投機」市場,甚至是「賭場」。亦即,基本的道理已經說不通,只能往「心理面」去探索了。

不過,儘管是心理面或消息面,終究還是可以由供需來解說。如果多數人被吸引而將資金投入股市,自然促使股價上揚,到底何種股票的價格漲得較凶,就得看人心的向背了。這個時候,代表績效指標的本益比就可能不是左右投資人的主因,反倒是那些具說服力的分析師,或財力雄厚的大戶的言詞、行動成為指引指標。

包括臺灣股市在內的全球股市,不正是這種現象的寫照嗎?也都的的確確是個投機市場嗎?而股市「明牌」到處聽聞,心理學上盲目的群眾行為得到鮮明的印證。其實,投機炒作的行為可以發生在任何商品上,著名的例子是1634~37年間的「荷蘭鬱金香狂潮」,這樁歷史上最大投機狂潮的起因,迄今仍然沒有夠說服力的解說,但卻成為群眾心理的範例。在臺灣,1980年代「十姊妹」這種並不起眼的鳥,也被大炒過。既然普通的物品都可供炒作,何況股票這種較神秘、複雜的東西呢?

因此,對於「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純投資環境,雖然十分認同,但恐怕是空中樓閣。至於想以各種管理辦法來整頓股市,譬如嚴格取締內線交易、施以種種管制措施等等,理論上很動聽,但在行政效率低落、民間人士聰明無比,以及特權無所不在的現狀下,老實說我們反而十分擔心所訂定的規則卻變成有辦法人士的圖利管道。我們對「人為」管理實在毫無信心,而寧願相信市場機能,因此,何妨去除漲跌幅度的限制、開放上市股票的限制等等,儘量讓市場機能篩選適合參與股市者,在自負盈虧下,使原本不該入市者自動打退堂鼓。

其實,股市低迷正是回到股市正常市場機能的好時機。我們除了不希望再看到政府官員像股市分析師且以納稅人的錢頭入股市,更希望包括總統在內的眾官員們,不要再對股市說三道四了,也盼望不要剝奪民眾培養「自負盈虧」的責任感機會,就把調節的責任「真的」交給「自由市場」吧!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大陸地方黨報頭條呼籲購房  輿論嘩然
MLB皇家拒絕選擇權  巴特勒入自由市場
台政院長:薪資是自由市場
NBA洛夫進入自由市場 開拓者送走巴通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