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毅:文革研究拓展縱深的標誌

——讀李遜的《革命造反年代:上海文革運動史稿》

人氣 17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21日訊】 《革命造反年代:上海革運動史稿》代表了文革研究從概括性的全國史向細節性 的地方史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又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發,對整個宏觀的文革做出了一些深度的理論思考。

文革爆發迄今,已經快半個世紀了。海內外的文革研究,已經出現了向縱深拓展的新趨勢。今年年初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兩卷本、近百萬字的《革命造反年代:上海革運動史稿》便是這樣一個可喜的標誌。一方面,它代表了文革研究從概括性的全國史向細節性 的地方史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又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發,對整個宏觀的文革做出了一些深度的理論思考。

「十年磨一劍」的產物

該書的作者李遜,原是一位旅美女性學者。她可能不廣為人知,但在文革研究圈內卻絕不是新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她就出版過近四十萬字的《大崩潰:上海工人造反派興亡史》(台灣時報出版公司, 1996)。應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著名女教授裴宜理邀請來伯克萊加大當訪問學者後,又一起出版過英文專著《無產階級的力量》(1997)。本來,熟悉她的朋友們都以為李遜會一直留在美國,邊工作,邊繼續她的研究。不料,十一年前我突然接到她的一個告別電話,說她已經辭去了在美國的工作,馬上回上海:準備用十年的時間,重新調查上海文革史,寫出一本有深廣度文革地方史來。接到這一電話,我久久無語…..李遜和我是同代人。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曾為所謂的”革命”欺騙而狂熱過,今天一般說來已經很少再有獻身的熱情了。而年近花甲的李遜卻再一次表現出那種久違了的青春期的熱誠 —— 當然,這一次是對曾經欺騙了我們的「革命」的歷史解剖的獻身。 十年後,當我看到李遜這本厚厚的學術著作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它不僅代表了李遜十年磨一劍的不懈,更包含了一代人對自己以往人生的沉甸甸的思考。

宏大歷史敘事中的細節和偶然

李遜的專著分為四十章,時間上早到「批判《海瑞罷官》」,晚到「粉碎’四人幫’後的清查」;事件上大到赫赫有名的「一月革命」和工總司,小到鮮有人知的「中串會」及一些「另類思潮」,實在是前後左右、事無鉅細,都包羅在她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就來自邊緣的「另類思潮」而論,從憧憬河歸舊道的「共向東」,到直接挑戰毛澤東的王申酉,也無一遺漏。 儘管我也是上海文革十年的親歷者,但閱讀李著,仍給我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新掠影之感。

這裡,歷史的新視野不是由抽象的理論,而是由細節和偶然在於無聲處展現的。例如,被毛澤東高度評價為上海一月革命發端的《文匯報》造反派的「接管」, 後來曾被認定為全國造反派向走資派奪權的序幕。但根據李遜的深入調查,它其實並不是源於該報造反派的「路線鬥爭覺悟」,相反是一種本位主義和自私自利的訴求。因為打到了太多的「走資派」,當時的《文匯報》已經處於癱瘓狀態,大多數員工怕被上海的另一大報《解放日報》吞併,個人利益會受到波及,才匆匆忙忙宣佈接管,以保住大家在亂世中的飯碗。不料這件事竟會被千里之外的毛稱讚為「一場大革命」,並拔高到了對全國文革運動起了巨大的方向性的指導作用的程度。

文革研究中的新理論、新思考

有建樹的歷史研究,不僅在於深入細節的紮實調查,還在於從萬千細節中昇華出閃光的理論來。縱觀李遜百萬字的史稿,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特點。在每一章的史實重構以後,她都立出一個千字左右的「小結」, 做一點別開生面的理論探討。 如第二十二章「砸聯司——鞏固文革新秩序」的小結指出「砸聯司事件也顯示造反派組織之間,沒有雙贏,只有你死我活。……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文化傳統,又一次在這裡發揮影響。」再如,第三十五——三十六章「新幹部:轉換了身份的造反派們」的結尾總結道:「文革初期造反派到處炮轟和批判,而他們對規則和秩序被破壞後的混亂卻不必擔當責任,一切後果都由原來的幹部承擔,並成為打倒他們的理由。不過,當文革開始恢復秩序,擔任了領導的造反派開始嘗到他們自己破壞秩序的後果……他們面臨的是兩種角色身份的矛盾」——所有這些言簡意賅的小結都有畫龍點睛之妙。

李著題名為「革命造反年代」,顧名思義要探討為何千百萬民眾捲入造反運動的動因。對此,之前的研究中已經有過「受矇蔽說」、「領袖崇拜說」和「人性險惡說」等等。李遜在她的「導言」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革命名分的誘惑」之說。李著認為:「共產黨執政後,消滅了以財富為基準的不平等,但又建立了另兩個不平等的等級身份體系:以戶口、編制和工作單位所有製為歸屬的等級身份,即體制身份;以階級鬥爭理論劃分出的本人成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政治表現為標準的等級身份,即政治身份。「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則為底層民眾提供了難得的轉換等級身份的機會,而在「所有的政治名分後面,實際仍然是利益和權利的分配。因為革命名分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通過政治運動,提高政治身份以提高其它身份,從而獲得被共產黨嚴控的各種資源。以革命名分改變自己的人生,是文革能夠發動起如此眾多民眾的重要原因。」

讀完李著,我在想:如果全中國每一個省市縣,都能有一部由民間學者撰寫的有份量的文革地方史的專著,那該多好呢。

——原載《動向》雜誌2015年十月號

責任編輯:方凡

相關新聞
外媒驚嘆中國最新噁心食品:文革年代凍肉
凌曉輝:共產文化的極端邪惡性(二)
天天:奉勸
天天:奉勸 人氣 8
吳鉤:我終於明白了為何日本不承認侵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