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注生產冬季紅龍果 葉順寬績效高人一等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10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專長自動控制的葉順寬,50歲時為了照顧父親而返鄉務農,經過3年的慘痛經驗,他悟出要在台灣的農業市場立足,唯有突破技術瓶頸,反市場生產才能賺錢,再經歷3年的努力自學,最近3年終於走出自已專注生產冬季紅龍果的路,效益比一般果農高出2至3倍。

葉順寬專科畢業後一直在都會區工作,9年前回到鄉下老家時,對農業的認識完全一片空白,最初3年種過雞蛋花、蔬菜等多種作物,但都以失敗收場;生產技術不成熟所種出的豆子甚至被菜販以「太醜了」的理由拒收。

他的兩位哥哥雖然是資深農夫,生產技術一流,但漂漂亮亮的菜交到盤商手上仍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很難賺到合理的利潤,除非遇到颱風,倖存的菜才能從「菜土」搖身一變成為「菜金」。

從自己和兄長的慘痛經驗中,他悟出,要在台灣的農業市場立足,賺到農夫辛勞工作後應有的利潤,唯有突破技術瓶頸,生產質量兼優的農產品,並且跳脫一般農夫慣有的生產模式,在供給量大的產季儘量不生產,把產能集中在市場缺貨的季節。

6年前他選擇前景看好紅龍果,前面的3年繳了不少學費,包括不肖業者提供的壞種苗,讓他必須全面清除重來;技術及經驗不足導致紅龍果質量不好。連續3年的虧損他並沒有被擊敗,憑著努力自學,從失敗中累積經驗,最近3年績效長紅,比一般果農的收益高2至3倍。

紅龍果的正常產期從6月中就開始,11月天氣變冷、光照不足就進入產季末期,他憑藉自己摸索出的獨到技術和光照,將產期調節到11月之後,市場缺貨時正是他產能爆發的最佳時機。他的返鄉從農路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