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詩人拜師

元代頗有名氣的詩人薩都刺,字天賜。有一次,他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表現了對淅瀝不止的陰雨和雲霽之夜月朗風清中的鐘聲不同的感情。寫景狀物,意境別緻,很為時人崇尚。可是,有一山東老人,對這聯詩表示不以為然。薩都刺聽說後,便特意前去拜訪、求教。

老人對他說:「你這聯詩寫得固然有特色,但上半聯有了一個『聞』字,下半聯卻又用『聽』字,字雖不同,卻共隱『耳』意,不太妥貼。」

薩都刺聽後,覺得老人說的很有道理,便問:「改甚麼字好呢?」老人答道:「唐朝人的詩裡,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句子,把『看』字借過來,不是很好嗎?」把「聞」改做「看」,全聯詩上句隱「眼」意,下句隱「耳」意;不但避免了重複,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一個「看」字,把耳聞的淅瀝雨聲,轉化為斜雨橫掃,山色朦朧的迷離景象。全詩兩種境界,情景交融,聲色互襯,形成鮮明的對比。

薩都刺沉思片刻後,非常歎服,急忙上前施禮,俯首拜老人為一字師。

一句詩 改六次

北宋詩人黃庭堅,有一次,他去南禪寺遊覽,面對落葉蕭蕭、寒蟬淒切的秋色,很懷念遠在異地的好友裴仲謀,遂作了首抒懷的七律詩。

詩的三、四句是:「歸燕略無三月事,高蟬正抱一枝鳴。」他覺得第四句不理想,便把「抱」字改為「占」字。後來,他反覆推敲,又相繼改為「在」、「帶」、「要」等字,最後改成「用」字。但詩人並未罷休,定稿時,索性將整句改為「殘蟬猶占一枝鳴」了。

黃庭堅在為一本名為《敝帚集》的詩集定名時,先吟詠再三,自感汗顏,把稿子焚了三分之一,易名《帚尾集》。後來,他覺得剩下的詩還算有點詩味,這才把《帚尾集》復改為《敝帚集》。@*

責任編輯:梁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