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房地合一稅明年開徵 首年稅收估42億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蕭軒、藍悅真台北報導)立法院院會今(5)日三讀通過《所得稅法》與《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奢侈稅)修正案,房地合一課稅確定明年元旦上路,將對短期炒房者課重稅。課稅標準以持有房地時間的長短、採4級差別稅率,最高課徵45%,不過為避免影響自住房地者,交易獲利低於400萬元以下免稅;預計首年將影響8,495戶,增加稅收42億元。

新版《所得稅法》條文規定,凡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持有房屋、土地之期間在1年以內者,稅率為45%;未逾2年者,稅率為35%;持有超過2年未逾10年者,稅率為20%;持有超過10年者,稅率為15%。而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持有房屋、土地之期間在1年以內者,稅率為45%,持有房屋、土地超過1年者,稅率為35%。

此外,條文也訂有「防錯殺條款」,因財政部公告調職、非自願離職或其他非自願性因素,導致2年內要交易房地者,以及個人與建商「合建分屋」2年內出售房地者,稅率均為20%,不用課重稅。此外,因繼承或遺贈取得的房地,原持有期間也可合併計算。

自住優惠部分,只要個人與配偶、未成年子女辦理戶籍登記,並持有居住該房屋連續滿6年,且交易前6年內,無出租、營業,也未曾適用自住優惠者,交易所得未滿400萬元免稅,逾400萬元部分稅率則為10%。

外界擔心房市還存在不確定性,財政部長張盛和回應,房地合一通過後,遊戲規則已確定,房市不確定因素正式消除。至於今年下半年是否會出現拋售、搶購潮?張盛和說,明年稅制對自住者來說比奢侈稅輕,不會出現拋售潮,因為不確定因素消除了,民眾不會再觀望,房市將會回歸市場機制,買來要自己住,也不必要現在搶,明年也可以買,大家應該回歸理性。

學者:對市場長期有好的影響

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表示,對政院版本可以接受,增訂「防錯殺條款」看似開了小後門,但仍抱持正面態度,肯定房地合一稅改成果。他認為,房地合一將對市場長期有好的影響,短期可能會加速房市探底,不利投資,但是對自住民眾的衝擊相對不大。

房地合一對業者的影響,仲介與建商兩樣情。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仲介在現階段到明年元旦新制正式上路期間,將可能有一波小回春;建商則因利潤壓縮,多數已往海外發展。

有利仲介和代書的原因,何世昌認為,一部分屋主盼避稅,選在日出條款前交易過戶;另一些則想藉親屬間買賣,墊高房屋持有價格,估計交易量在下半年至明年初,會有一波小回春。

而建商在整體獲利都受影響。以往房地分離課稅,稅金不包含土地出售,且建商可自定房屋與土地的成本比率,例如一棟2千萬的房子,訂定其中七成成本來自土地、三成來自房屋,建商僅需針對600萬元的獲利繳稅。

不少建商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轉往美國和東南亞新興國家考察。據觀察,美國近來房市穩定復甦,而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則因為租金和投資報酬率較高,獲得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想購買新成屋的民眾,會發現議價空間仍然有限。何世昌解釋,代銷公司必須獲得建商同意,才能降價出售,目前看屋民眾多從7折起砍,但建商多以85折為底價,沒有共識的情況下,建商寧可緩賣也不願賤賣,代銷壓力最大。他推測,個案情況可試著從8折談,只要買方不要殺價太離譜,業者都很願意配合。◇

房地合一稅三讀

▲課稅範圍:
1)2014年1月1日以後取得,且持有2年以內。
2)2016年1月1日後取得。
▲國內居住者:
1)持有1年以內,稅率為45%。
2)持有1年~2年,稅率為35%。
3)持有2年~10年,稅率為20%。
4)持有10年以上,稅率為15%。
▲非國內居住者:
1)持有1年以內,稅率為45%。
2)持有1年以上,稅率為35%。
▲防錯殺條款:
1)因財政部公告調職或非自願性因素,持有房地2年以下,稅率為20%。
2)個人與建商「合建分屋」,2年內出售房地者,稅率為20%。
3)因繼承或遺贈取得房地,原持有期間可合併計算。
▲自住優惠:
自住優惠部分,只要個人與配偶、未成年子女辦理戶籍登記,並持有居住該房屋連續滿6年,且交易前6年內,無出租、營業,也未曾適用自住優惠者,交易所得未滿400萬元免稅,逾400萬元部分稅率則為10%。
資料來源:立法院 大紀元記者吳旻洲製表

立院昨日三讀通過,房地合一課稅確定明年元旦上路,將對短期炒房者課重稅。財政部長張盛和認為,搶購潮、拋售潮都不至於出現,買賣雙方會回歸理性。(陳柏州/大紀元)

立院昨日三讀通過,房地合一課稅確定明年元旦上路,將對短期炒房者課重稅。財政部長張盛和認為,搶購潮、拋售潮都不至於出現,買賣雙方會回歸理性。(陳柏州/大紀元)

立院昨日三讀通過,房地合一課稅確定明年元旦上路,將對短期炒房者課重稅。財政部長張盛和認為,搶購潮、拋售潮都不至於出現,買賣雙方會回歸理性。(陳柏州/大紀元)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