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進入民主國家 面臨文化衝擊

人氣 261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報導)面對國內放緩的增長和上升的勞工成本,中國企業家在前所未有的尋求外國市場。但是隨著他們走出國門,他們不得不開始掙扎應對不羈的工會,獨立的法庭和「愛管閒事」的記者。對於許多人而言,航行在不熟悉的多黨政治水域裡,並對抗輿論力量,令他們步履維艱。

《華盛頓郵報》8月15日報導說,當中國公司冒險在國外民主國家經營,許多企業經歷文化衝擊。過去它們在一黨專制的國家裡掙錢,那裡的政治關係是成功企業的關鍵,且很容易迴避法治。而在國外,這些企業的經營者發現日子沒有那麼好過了。

從美國到亞洲,中國企業家們遭遇一連串的投訴,犯下一系列昂貴的錯誤。甚至在小小的柬埔寨,他們也苦不堪言。中國在柬埔寨已經成為製衣行業的主要投資者。

在柬埔寨 中國工廠主不再能聘用警察鎮壓工人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柬埔寨中國商會紡織企業協會會長何恩加抱怨:「工會都一樣:他們是黑心腸。」

「在過去兩年,柬埔寨的情況改變了。」他說。他解釋,工廠主過去通常能夠聘用警察來鎮壓罷工的工人。「現在不可能了。在西方媒體的幫助下,反對黨的影響力在增強。」

從某些方面衡量,中國的外向型投資去年首次超過了外國對華投資。但是在國外,公眾常常要求更大的透明度,法庭實施更嚴格的環境和勞工法律,這對許多中國公司而言是一個陡峭的轉變。這令人想起外國公司在20年前剛剛進軍中國的時候面對的挑戰。

資本流出中國,開始令中共央行難以維繫人民幣跟美元的掛鉤。上週當局意外貶值人民幣將推高中國企業投資國外的成本,但是,如果投資者認為人民幣將進一步走弱,它可能鼓勵一些人在人民幣滑向更低之前投資國外。

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

報導說,一些首次大規模進軍海外的公司是國有企業,它們很多是提煉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原材料如石油和鐵礦石。隨著中國人承包從亞洲到非洲的道路、大壩和其他基礎設施,建築公司也走出國門。

但是,隨著外向型投資的規則放鬆,私人企業從追逐東南亞低薪資的製衣公司到追逐新市場的IT公司都紛紛走出國門。

官方數字顯示,中國外向型直接投資去年上升14%達到1030億美元,政府說如果包括通過第三方達成的外向型投資,這個數字將首次超過外國對華直接投資。

這對於中國而言並非一個重大里程碑。榮鼎諮詢(Rhodium)公司的Hanemann說,匆匆的擴張海外不應該被視為中國將主宰世界的跡象。

「這不是一個強大的象徵。它是虛弱的象徵。」他說,在過去,中國公司可以在國內就獲得很好的盈利,以至於它們忽視全球價值鏈,不去開發海外市場。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它面對巨大的產能過剩,勞工和土地成本升高,企業們被迫到國外追求多元化,追趕和學習新技術以求生存。

它們的旅程並不順利。的確,有無數昂貴的失誤的例子。

中國企業在美國遭遇天價索賠

報導說,在美國,中國公司因為進口用於重建卡翠娜颶風災區的石膏板而面臨數億美元索賠,這些石膏板被控釋放有毒氣體,造成呼吸問題和腐蝕電器。

在德克薩斯,中國國企航空工業集團(AVIC)被前合資夥伴美騰能源起訴索賠75億美元。美騰認為中航在協議上搞欺騙,原因是中航在同一領域建立了另外一個競爭性企業。如果在中國,中航可能不會有麻煩,可是在西方就不是這樣了。

美騰首席執行官詹樂文(Patrick Jenevein III)去年說,在中國,政府擁有企業,並且它擁有法庭。「所以如果你是一家國企,你從來無需擔心遭遇公平之戰。在這裡,它們需要面對公平之戰。」

責任編輯:李緣

相關新聞
監管報告:廣東95家上市企業存五類風險
「被禁」中國企業欲購澳洲公司惹關注
美證交會與四大會計行和解談判取得進展
製造業回流美國 中國企業在美建分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