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

【文史】周文王行剛健布厚德 翦除伐紂之阻

文王經過七年的「羑里之厄」,出獄時已是鮐背之年的老者(已91歲)。這位上有殺父之仇、下有喪子之痛的老人在出獄後再次面對紂王時,心中除了大任賦予的聖者之心,承載的上天使命之外,也剔除了個人的愛恨。

透過歷史折射的那道縫隙,似乎可見文王的雙眼,透徹著篤定的安祥。在巍巍的聖者心中,那盞伸展的天平,像是安置在蒼宇的兩極,穩穩的承載著天命。

據《尚書大傳》記載,文王出獄後,在他在位的最後七年,不僅禮賢下士,親自下田耕種,以身垂範勤儉,而且還帶兵打仗六年,降伏了虞國和芮國,清除了昆夷、密須、黎、邘、崇等國,為武王將來翦商伐紂作足充分的準備。對於一位90多歲高齡的老人,不得不說是件極其艱苦的事。文王的忍辱負重,也像他推演的六十四卦,既有乾卦的剛健,又有坤卦的厚德,於天於地統領一方。

不動而變 無為而成

當時,虞(山西平陸縣)和芮(山西芮城)兩國都是商王朝西方的屬國。兩國的國君因為爭奪土地產生紛爭。由於紂王無道,所以他們就去找德高望重的文王進行裁決。當他們進入周的國境後,只見種田的人互讓田界,民風處處流淌著謙讓長者的氣息。虞、芮兩國國君還沒見到西伯侯,就已經感到慚愧。於是彼此商議道:「我們所爭執的,正是周人引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甚麼,只會自取羞辱。」

於是他們謙讓著各自返回了家園。「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文王的厚德感化了虞、芮兩國爭吵不休的國君,喚醒了他們心中禮讓的天性。諸侯聽到此事後說:「西伯蓋受命之君。」西伯侯應該是那位承受天命的君王吧,所以他的善德能在無形中化解兩國的紛爭,因此臨近的諸侯都以文王為典範,紛紛前來歸附。

文王在討伐密須國前,問姜子牙:「現在討伐密須國,是否合宜?」姜子牙說:「向來先王只伐叛道不伐恭順;只伐險阻,不伐平易。」文王覺的很有道理,於是就率兵攻打肆虐的密須國。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密須國的上空突然出現一道貫日而過的彩虹,當空高掛非常的絢麗。密須國百姓認為這是聖主明君親臨的徵兆,於是舉眾和議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

對於文王的「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孔子以二字「大哉」予以感歎。文王沒有任何刻意的行為就會使人發生變化,沒有有意的做任何事,就已接近了成功。孔子以「文王之道,其不可加」,在青史留下無限的詠歎。

文王結繫 不役舊臣

周文王討伐崇國,行至黃鳳故城時,他的襪帶散開了,文王看看四周環顧左右,沒有可以令其為自己繫襪帶的人,於是文王自己就把襪帶打結繫好。姜子牙看到後問:「主君為何自結襪帶?」文王說:「寡人聽說上君對於和他相處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老師;中君對和他相處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下君對和他相處的人,都看作是供自己役使的人。現在寡人雖然不賢,但與寡人相處的都是先君的舊臣,所以沒有可以令其繫襪帶的人。」

紂王的心腹崇侯虎所居之地是崇國,文王聽聞崇侯虎亂德敗政,於是決定討伐 。討伐崇國的戰況非常的激烈,周軍將士動用了許多攻城器械,仍然攻打不下來,過程充滿艱辛。文王下令暫時退兵後,他獨處一室反思自我,這次討伐崇國太過於依仗刑具兵革,號令將士也太過於疾言厲色。將士無法攻下崇國的城牆,這正是上天的警醒,不要專恃武力,而要勤修仁德。文王重德修身的治國之道,最終幫助他解決了崇國之患,使武王伐紂不再有後顧之憂。

文王攻克崇國的凱旋,有詩詠讚道:

「文王有聲,遹駿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文王烝哉!」

文王的威望和盛德,猶如奔騰的駿馬,飛馳而過,令人兩耳生風。為了使天下安寧,安保國運昌盛。文王受命於天,帶軍所向披靡,神武大功攻克崇國。時人以「文王烝哉!(意為文王聖明)」表示他們心中的感歎!

紂王狂妄 不虞天性

當周文王打敗了黎國以後,商朝的大臣祖伊聞聽消息後非常恐慌,立刻覲見紂王告知此事。祖伊說:「天子!恐怕天意要終止我們殷商的國運了!連貞士和神龜都不能卜出吉祥的徵兆。不是先王不庇佑我們殷商,而是大王淫蕩嬉戲自絕於天。現在上天將拋棄我們,不讓我們得到糟糠之食。大王不揣度天性,不遵法典。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大王滅亡的。他們說:『皇天為何不降威嚴示以懲罰呢?』天命不再,大勢已去,現在大王將要怎麼辦?」

紂王聽後,狂妄的大笑起來,不屑一顧的說:「寡人的一生,福命不是在天嗎?」祖伊反駁說:「大王的過失太多不修仁德,得罪於上天,難道還要向上天祈求福命嗎?」紂王的暴虐到了天棄人怨,祖宗都無法庇護的地步,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

經始靈台 德及枯骨

周文王為民祈福建造靈台,到修建池沼時,挖地挖出了死人的遺骨,管理工地的官吏把這事報告給文王。文王說:「更改安葬。」官吏說:「那可是無主的骸骨。」文王說:「擁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的主人;擁有一國的人,就是一國的主人。寡人本來就是他的主人,還到哪兒去找他的主人?」於是吩咐官員備辦壽衣棺木安葬遺骨。天下諸侯聽說此事,讚歎到:「文王真是賢君,連朽骨都受到他的恩澤,又何況是人?」

自古流傳著一首詩歌,歌頌當時百姓受文王感召,踴躍出力建造靈台、挖池沼,不日速建的和樂景象:

「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讀急),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讀優)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鳥翯翯(讀賀)。王在靈沼,於牣(讀任)魚躍。」

詩歌描述的景象,不僅百姓歡呼雀躍,極其踴躍,就連靈沼的小魚,都歡快踴躍的跳著,可見當時文王與民同樂的盛況。

文王之囿 民以為小

文王的厚德蕩起的花絮,也成為後世國君議事的依據。戰國時齊宣王就問孟子:「文王的獵場七十里,百姓都還覺的小;而寡人的獵場只有四十里,百姓就認為很大,這是為何?」孟子說:「文王七十里的獵場,百姓可以隨便出入捕禽獵獸、砍柴割草,這是與民共享的獵場。所以百姓認為它小,不是很合理嗎?而國君方圓四十里的獵場,如果百姓擅自闖入,捕殺麋鹿,就照殺人之罪處決。國君的捕獵場,是陷害百姓的巨大陷阱。百姓認為它太大,不也同樣合情合理嗎?」

隨著古籍的字裡行間吹動的君子德風,靜靜的聆聽來自《詩經》的歌詠: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孫子。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文王的風度莊重而恭敬,行事謹慎正大光明。天命決定,商的子孫成為周的屬臣。上天既已降下天命,商朝子孫從此就要臣服於周。這些記載在經史的淳厚古風,今天看來即如清風,又如長虹貫穿古今,領銜天命賦予的王者至尊。#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