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感覺常被拒絕?其實狀況沒那麼糟

【大紀元2016年0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實真編譯報導)每個人天生都怕被拒絕,當一個人被別人拒絕時心裡總感到很受傷,挫折很大,因而一些有「拒絕敏感」(Rejection sensitivity)個性的人,對人際關係總是抱持著隨時會被拒絕的焦慮感。不過,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糟,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的錯誤解讀,把「假拒絕」當作「真拒絕」,造成不必要的擔心或焦慮。

被拒絕感常是庸人自擾

美國心理學家Lynn Margolies博士在Psych Central網站撰文表示,這種假性的被拒絕感,常常是因為人們只看到別人的情緒和行為而產生的,忽略了事件的本身還有很多可能的解讀。

尤其人們在使用短信或電郵溝通時,最容易發生假性的被拒絕感,因為使用短信或電郵時,看不到對方臉部表情,說話的語調,導致人們只能用想像來詮釋彼此間的互動情況,人們本能的害怕和不安的感覺便在其中發酵。

這種不安、害怕被拒絕的情緒,恰恰會阻礙你去了解對方的看法和真實情況,使你僅從狹隘觀點去看事情,導致你誤認對方有意拒絕你。

了解事情全貌 不讓感情佔上風

Margolies博士認為,我們要學會如何解讀人際互動的真實情況,首先必須能自我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出強烈的反應與退縮。這樣阻止你用感情看事情。

接下來要明確地問自己:我與別人之間可能發生什麼情況?把所有可能的情況列出來。這樣我們可以打開更大的視野,接納更多信息,而不是讓感情和自我片面解讀佔據你,限制你看到事情的全貌。

正面解讀 走入良性循環

她舉個例子,少女麥迪遜發現她的一些朋友和其他女孩在一起,她害怕失去這些朋友,於是表現出疏遠,並感到受傷。後來在另一個場合中,她和朋友們一起玩自拍時,沒有把亞當叫進來一起拍照,亞當感到很生氣,她卻抱怨亞當是無理取鬧。

這時候麥迪遜注意到自己對這件事已經有了強烈的反應,進而提醒自己:別人也會有他們的朋友,他們仍是喜歡我的呀。於是她認識到她的感覺只是感覺,並非事實,然後繼續表現友好態度。這種正面的動力,有助於繼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隨著一個人的自我察覺能力的加強,進而便能以正確的態度去處理人際關係。當麥迪遜面對亞當的生氣時,可以說:「你看起來心情不好或什麼事讓你感到苦惱,你還好嗎?」而不是讓不安的情緒主導,直接問:「你在生我的氣嗎?」

這樣的問法可以讓對方感到你注意到他的感受,很可能這件事就圓滿落幕,或者給對方一個機會告訴你哪裡有錯,你可以針對問題去解決。◇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