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

分析:六中全會推政治生態變革 催生經濟變局

【大紀元2016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華綜合報導)六中全會剛結束,習陣營密集動作加速經濟領域整頓。港媒分析,六中全會推動政治生態轉變,將從三方面影響、催生中國經濟大變局。

10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的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中國的政治與中國的經濟長期以來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每當出現重大的政治轉折,必然帶來重要的經濟轉折。比如,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都帶來中共和中國的重大政治轉折,而這兩次重大轉折,都引出重要的經濟大變局。

分析指,中共黨的政治生態,基本上就是行政生態;從中央到地方密密織就的中共黨組織網絡,也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生態。在行政生態的引導、社會生態的包圍下,經濟生態也就難以獨立成章。

過去2、3年間,中國經濟滑落,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多重經濟規律的影響外,還有政治生態強烈的影響。中共官場貪腐成風,諸多經濟活動都要靠利益來潤滑權力,反腐之風吹起,吹出官場的「不作為」之風,這就是政治生態對經濟生態的影響。

文章認為,六中全會帶出多項政治轉折,比如確立「習核心」,審議通過中共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監督條例。六中全會推動政治生態大變,將對濟生態有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按全會決定要求,將對「關鍵少數」的領導幹部作出監督制約,特別是對「一把手」監督制約,到對政治權力有所制約和糾正,將有利地區、部門的經濟,不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能對現實挑戰作出回應。

其次,六中全會的文件對官員提出明確要求,今後不做為、不辦事的官,不好當下去了,這當然有利經濟的重新活躍。

第三,更重要的是,政治生態改變產生的經濟效應。政治生態的改變,直接改善的是營商環境。只有政治生態改變,民眾再成改革動力來源,多年來遲滯不前的經濟改革才能切切實實的推動。

文章觀點與此前財新傳媒總編胡舒立「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的論調異曲同工。

9月18日,親習陣營媒體財新網發表財新傳媒總編胡舒立撰寫的社評「堅決揭蓋子,構建新型政商關係」。文章說,遼寧賄選案震驚全國。這一案件複雜,衝擊多領域、多層次。具體到遼寧省,不健康的政治生態與經濟困境互為表里,陷入惡性循環已是無可迴避的現實,而徹查賄選、整肅吏治,或可成為東北經濟走上正軌的一個契機。

文章認為,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民主和法治建設,這不僅是嚴肅法紀、維護政治秩序的需要,也是東北等地經濟擺脫困難的需要。遼寧的蓋子已經揭開,國人自然會猜測還有什麼地方的蓋子仍在捂著。只有堅決揭蓋子,才能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經濟才能走出困局。

六中全會結束 習陣營加速整頓經濟領域

10月28日,六中全會結束次日,習近平召開政治局會議,聚焦經濟問題,定調財政與貨幣政策。

10月27日,國資委新設三大監督局,啟動國有資產監督體制改革;財新網揭大陸經濟出現五大新矛盾,強調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要有所突破。

中共江澤民利益集團滲透、壟斷中國的經濟金融命脈長達二十多年,央企和國企也成了它們的搖錢樹。近年來,江澤民集團在股市、樓市、金融領域興風作浪,捆綁中國經濟進行攪局、反撲。

時政評論員謝天奇分析,六中全會剛結束,習陣營立即在經濟領域發起行動,表明「錢袋子」爭奪戰已成為習江鬥的焦點之一。「錢袋子」爭奪戰不僅與金融國企改革密切相關,也是清洗中國金融中心、江澤民老巢上海的關鍵環節,更直接攸關江澤民等江派高層的家族貪腐黑幕。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