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父誕辰紀念日 孫中山當年力推新生活運動

人氣: 5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11月12日訊】11月12是國父誕辰紀念日,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節,當年孫中山力推新生活運動;中華民國政府1966年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推行「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及「青年生活規範」為主要工作,並落實在各級學校,今天不少人記憶中學校的各種演講、書法、壁報比賽及隨處可見的標語,顯見當時風潮。

國父誕辰紀念日,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節

為慶祝國父誕辰151週年,國父紀念館舉辦「割台興革命,民國護台灣」特展。此外,針對中國大陸將舉辦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陸委會11日表示,中國大陸在面對過去及展望未來的同時,應忠於歷史事實與兩岸現實,並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國父誕辰紀念日 孫中山當年力推新生活運動
11月12是國父孫中山誕辰紀念日,當年他力推新生活運動,在台灣民國55(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推行「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及「青年生活規範」為主要工作,並落實在各級學校。(檔案管理局網站)

據中央社報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今天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節。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裡主張,恢復民族地位方法之一就是恢復傳統道德;他認為在接受新文化時,不可摒棄傳統文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需要加以保存並發揚。國家檔案局指出,民國23(1934)年,當時政府延續孫中山先生的論點,從規範民眾基本生活,改善習慣與素質,使國民能成為現代化公民,推動「新生活運動」,以禮義廉恥作為中心思想,落實於食衣住行,是這時重要的社會教育。

檔案局解釋,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為鼓勵軍民奮力抗戰,將「新生活運動」內容擴大,舉凡節約獻金、空襲救濟、搶救難童、成立傷兵之友社等,對激勵民心士氣有正面意義。雖然在抗戰結束後,內戰再起,致使「新生活運動」悄然終止,政府遷台後,從各方面推動中華文化,並將其落實於學校與社會教育。

在50(1961年)年代,政府基於中國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摧殘中國傳統與文化,為保護中華文化能持續發揚光大,55(1966)年時,將11月12日訂為中華文化復興節。隔年,政府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復會),後於80(1991年)年改組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更在95(2006年)年更名為國家文化總會。

國父誕辰紀念日 孫中山當年力推新生活運動
11月12是國父孫中山誕辰紀念日,當年他力推新生活運動,在台灣民國55(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推行「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及「青年生活規範」為主要工作,並落實在各級學校。(檔案管理局網站)

文復會當時成立後,依照組織綱要設置國民生活輔導、文藝研究促進、教育改革促進、學術研究出版促進與基金等 5個委員會,積極推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並以推行「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及「青年生活規範」等為主要工作,制訂相關推行辦法,藉此落實於各級學校與社會團體。

文復會積極推動國民生活須知,並訂定相關工作計畫及考核方式,期落實於家庭、學校、各機關、軍隊及社會團體。當時學校生活,最夯的就是「哈中」。各級學校所舉辦的各種演講、書法、壁報等比賽,都是「哈中華文化」的表現。檔管局說,在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後,台灣成為延續與發揚中華文化的基地。校園裡積極發揚中華文化,黑板上的每週中心德目就是當時落實復興中華文化的歷程,昔日校園場景透過檔案照片勾勒出那段青澀歲月。

【歷史今日】孫中山創建民國 三民主義救中國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圖為孫中山讀書時留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孫中山受尊崇

欣逢國父孫中山151歲誕辰,國父孫中山名文、號逸仙,1866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在日本宣傳革命時,孫中山以「中山樵」自稱,之後大家習慣稱其「中山先生」。孫中山當年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創立亞洲第1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所做犧牲奉獻,受到兩岸景仰與尊崇。

「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父詳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一首國父紀念歌,道出國父創建中華民國的艱辛。

孫中山展開革命大業,可以從成立興中會開始談起。1894年甲午戰爭那年,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主張,希望求見但遭拒後,更加堅定推翻滿清的決心,於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這是孫中山領導革命運動成立的首個團體。

隔年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孫中山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但不幸失敗,陸皓東等人壯烈犧牲。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陸皓東於廣州起義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象徵先烈鮮血的紅色所設計。廣州起義的失敗,沒有動搖孫中山革命決心,1897年,孫中山曾派陳少白來台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1899年孫中山更親赴台灣,在台北長沙街與台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

結合興中會、華興會等組織於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後,孫中山期間策劃多次起義,屢敗屢戰,這個階段是革命過程重要時期,許多民眾明瞭孫中山革命決心進而支持。一直到1911年3月29日,革命烈士黃興領導的黃花崗之役,率人進攻兩廣總督府,經過激戰,因寡不敵眾,最後宣告失敗;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但卻引起全國矚目,才有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成功,推翻滿清,史稱「辛亥革命」,這是一場改變歷史的戰役。

隨後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1912年為民國元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亞洲第1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民國29(1940年)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全國,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談到孫中山與台灣的關係,前總統馬英九曾說,孫中山曾3度造訪台灣,結識許多台灣人,如林獻堂、蔣渭水及廖進平等,並接受他們資助「二次革命」的經費。

馬英九曾表示,孫中山去世後,蔣渭水於當時的台灣民報發表「哭望天涯弔偉人」紀念文,引起廣大迴響;孫中山出殯時,北京大學台灣同學會的致悼輓聯則為「300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40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也傳頌一時,均足見當時台灣民眾對孫中山的景仰。

因為感念孫中山,台灣各縣市多有中山路;位於陽明山的中山樓,則是紀念國父誕辰百年而建造;總統府也於去年將正門進入後的2樓大廳命名「中山廳」。

責任編輯:鍾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