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神奇的預言──跨時空的科學

預言中的今天(7)時空的預測學

font print 人氣: 26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第二章 時空的預測學

從前一章談到的預言家的故事和經歷,相信讀者對預言已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中國古代的許多預言大師也都是「算命」大師,精通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的規律,在他們的生平事蹟中有不少占卜掐算的例子,但這些能力與他們預言未來人類歷史的那些大作相比,只能作為點綴罷了。那麼預言家們為什麼能夠預知未來呢?在這一章節裡,我們就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審視一下所謂的預言──一種超時空的預測學、一種跨越時空的科學……

第一節 從撞球談起

假設我們正坐在電視機前觀賞世界撞球錦標大賽的冠亞軍爭奪戰,現場氣氛凝重、緊張至極,觀眾們也都拭目以待著,當畫面傳播到世界各地時,連帶著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感染到那種緊張氣氛,預測誰會是本屆冠軍得主。

選手在球檯觀測著所有球的分佈,心中已經估測出擊球進袋的方位、角度與路線,於是一幅擊球過程的畫面預先就浮現於選手的腦中,頂尖的高手甚至對於接下來連續幾球的行進路線都能在預測之中──果然,球幾乎是依著選手的預測,一桿桿將球撞進了球袋,觀眾們不停地發出讚歎的驚訝聲。觀眾摒著氣息為自己喜愛的選手加油,揣測誰會是最後勝出的選手,一番番競技鬥智,最後一球落袋,在一陣陣歡呼聲下,本屆的冠軍終於誕生了!

類似現象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屢見不鮮,我們不會覺得奇怪。但是我們注意一下,這其中有多少所謂的預測、預知甚至預言成分呢?

首先,打撞球本身就是一個預測活動,每個人擊球前都經過預測,都能預測,當然準確度是有所差異的,愈準就打得愈好,換句話說,打得好其實就是預測的準確度高。而職業選手,我們可以說他們是預知高手,如前面描述,他們不僅能預測球的行進過程,而且能預知一連串球體撞擊的路線過程,到底這些人是如何辦到的?這些預測、預知雖然會讓一般人嘆為觀止,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因為基本上撞球根據「碰撞原理」與「動量守恆」是可以合理解釋這些現象的,這屬於古典牛頓力學範疇內的物理現象。

其次是觀眾,幾乎所有的觀眾也都在不知不覺地進行預測,預測誰是最後的勝利者,甚至許多關心球賽、或是對撞球感興趣的人也會預測比賽結果,所以即使沒看轉播,也會透過報紙、新聞報導求證一下心中的預測是否正確。另一個最典型的預測,就是球賽評論員,我們看電視轉播,評論員除了分析球員技術、過去表現之外,往往也會根據球賽當天球員的身心狀況來預測勝負趨勢,只是很多精采的決戰,常常出現大逆轉,所以球賽的結果往往難以精確預測,必須等到最後一秒才能知道最後答案。由此可見,無論準確與否,幾乎人人都在預測未來,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出,預測是個很普遍的心靈活動。

假如出現一種情況: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觀眾不僅能預言國際大賽最後的勝利者,甚至能預言整個比賽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哪一球進哪一袋洞,進球先後,哪一球發生偏差誤失,哪一段是球賽的轉捩點,勝利者如何從劣勢中扭轉乾坤、轉敗為勝……等等的所有細節,那麼,我們會如何看待這種預測能力呢?

也許有些人會懷疑這是種巧合,因為用物理、心理、統計等各種科學理論都解釋不了這個情況。以統計的角度來看,出現這種巧合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這比骰子連續十次出現六點的機率(1/6)10還小得太多。因為撞球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現象,還包括人的身體、心理變化,比如疲勞狀況、緊張情緒等,都會對比賽結果有巨大影響。也許我們會以超能力、特異功能等現象來解釋,使它帶著神祕色彩,因為這超出我們一般人的理解範圍,所以只能以不明原因處理,然而,一旦被歸入這類範疇,便很容易使其被排除於現代知識之外,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預言現象」呢。

如前所述,歷史上中外著名的預言——一種對 「未來長時間的預測學」,隨著科學發展,由於它們無法被科學解釋,因此被大多數人們忽視,漸漸地被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湮沒於歷史之中。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預言、預言家的出現,不僅人民相信預言,帝王們更是深信不疑。二千年前,在西方的耶穌誕生不久後,博士(預言家)便從遙遠的東方趕到耶路撒冷去參尋這位未來偉大的「猶太人救世主」,引起了當時統治者──西律王的憂慮,導致一場大殺戮。當時伯利恆城兩歲以下的幼兒全部遭到屠殺,耶穌的父母則提前帶著耶穌逃亡埃及。同時間的東方,中國正是秦始皇滅六國後大統一的時代,就因一塊預言石板上寫著「亡秦者胡」,秦始皇為確保王朝,不惜國本,動員全民修築長城,更派將軍蒙恬出關爭剿北方匈奴胡人,結果秦王朝滅於二世子胡亥手裡,亡秦的「胡」,不是胡人匈奴,而是胡亥,十分諷刺。到了清朝年間,由於唐代《推背圖》過於準確,皇帝因而下令查禁,由此可見,歷史上的預言是被人們相信,而且其準確性一直是被高度重視的。

隨著時代變遷,近代西方科學急速發展,以科學為基礎的思想甚至滲透到各門學科的各個領域,連傳統的文學、藝術甚至哲學也都受其影響,於是現代人變得更不容易認識預言。但是,假如我們今天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預言的高準確度、跨越如此長遠的時空對未來作出的準確描述,卻是現代科學所辦不到的。著名的物理學家,原子結構的發現者波爾(Niels Bohr, 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曾說:「正確預測很難,正確預測未來更是難上加難。」如果科學的目地是探索未知,科學本身也是門預測學,那麼「預言」不就是科學探索的最好題裁嗎?

第二節 科學與科學的預測性

科學是一門預測學嗎?讓我們先談談什麼是科學,也同時來談談科學的預測性。

前一節我們談到撞球運動,撞球是不是一種科學現象?相信絕大部分讀者都會同意撞球是一種科學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撞球是由重量數十克的球體,在地球這個重力場下進行的碰撞運動,它符合古典力學原理,可以依據動量守恆來計算球體碰撞球檯周界與球體間碰撞前後的運動變化,這就是自然科學上對撞球運動的描述。

在這裡,我們先提一個基本問題:在十七世紀古典力學開始發展以前,有沒有撞球遊戲呢?

答案是:有!根據歷史記載,在十四世紀時的歐洲,撞球運動已經成為宮廷貴族的流行活動,當時沒有任何理論根據,可是人們憑著人體的直覺已經在玩撞球遊戲。這個問題提醒我們:

「現代科學是先有現象的發現,再有科學理論的發展。」

所以,客觀地說,應該是古典力學成功合理地解釋了撞球現象,而不是沒有古典力學就沒有撞球運動,這是基本發展關係的思考邏輯。這可以用來說明,不經思考便認為某種現象是迷信、是偽科學,這類的思考模式本身就不是科學的邏輯思考。事實上,只有「偽現象」而沒有「偽科學」,也就是說,某些現象的出現確實是人為假造的,它們也做出了誤導的結論,但這並不能稱之為「偽科學」,因為科學是一種對真實現象的認識,偽假並不在其探討的範圍內。另外,「科學」更不是絕對真理的代名詞,重點是現象的真實程度,只要是真實的現象,只有解釋錯誤或者停留於無法解釋,不能稱其為「偽科學」、迷信,迷信不算是科學活動的用詞,以迷信、「偽科學」等絕對否定式的思考模式,本身是不科學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現代科學發展的精神,也就是自然科學思考的角度來回顧一下「科學演進的歷程」,所謂「現代科學」是西方自文藝復興時期,對於自然界、宇宙的各種未知現象,透過觀察後,歸納演繹,推理假設(假說),然後實驗證明(定理、定律)這些現象在某種時空條件下的規律性。科學在不同範圍下所認識到的各種規律,自然都會受到該範圍的侷限,因此簡單地說,越不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化,代表著愈廣愈真實的規律性。在自然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從目視可見的事物範圍開始探索研究,包括星系、天體、乃至宇宙,進而再到十九世紀末開始探索微觀原子的世界。就以顆粒大小為例,從一個蘋果的大小開始,巨觀到地球、太陽、銀河系,甚至更多龐大星系組成的可觀測宇宙,其直徑有150億光年,就像古人所形容的「其大無外」,大到我們無法知道到底有沒有宇宙的邊緣;另一微觀方面,從細胞、分子、原子到質子、電子、夸克,到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星球、電磁場的中微子(宇宙中每一個質子,就對應有1,000,000,000個中微子),對所謂基本粒子的探索,現代科學也發現似乎是無窮無盡,越小的粒子反而得建造越巨大的儀器設備來探測,同樣是「其小無內」。而這些結果,似乎與古印度、古代中國人的認識不謀而合。。

就從眼睛看得見的蘋果談起,當年蘋果掉落打到牛頓的頭上時,蘋果會往下掉的現象是個真實的現象。當牛頓想瞭解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研究到底是什麼力量拽拉蘋果往下掉時,不論他做什麼假設──神的力量、樹枝的斥力、根的吸力……一個懂科學思考的人不會說他是在搞迷信,也不會以「這有什麼好研究的,只是自然現象而已」的這種否定態度來對待。科學的思維會開始探索:蘋果真的會往下掉?在英國蘋果會往下掉,那在美國呢?北極呢?赤道呢?其他東西也往下掉嗎?鐵錘與羽毛也往下掉嗎?鐵錘落得會快一些嗎?如果蘋果在月球上呢?在太空中呢?現在這樣,過去呢?未來呢?這樣的一連串觀察、思考就讓我們人類發現了古典力學的規則性。所以以長度區分,從一個蘋果直徑0.1公尺到地球直徑12,756,000公尺,這樣的球體運動似乎都能適用於古典力學。

根據古典力學,我們能設計人造衛星繞行地球的軌道、週期,能計算該衛星所需要的重量,能設計飛機、太空梭克服地球引力升空,當然也能設計蓋建摩天大樓、雲霄飛車。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來,在牛頓力學的認識範圍內,古典力學也等於有了預測能力,許多工程技術其實都是預測結果的展現,所謂的設計,其本質上的意義不就是預測嗎!從法國的艾菲爾鐵塔(西元1889年)到美國胡佛水壩(西元1936年);從汽車公路到電車鐵道;從海上輪船到空中飛機──在地球這個重力場中,這一次次的預測,建造了一項項人類的現代文明。。

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在牛頓時代,我們在地球上已經能算出光的速度每秒約走3×108公尺,所以面對像宇宙這樣更宏大的天體時,人們發現,得用更大的尺度──得用光的運動尺度「光年」來描述距離。「光年」為光走一年的距離,相當於3×108×365×24×60×60=9.46×1015公尺,比如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星座為4.2光年,銀河系的直徑為12萬光年,距離地球最遠天體星系是120億光年,這涉及更大質量的重力場與時空變化,已經超出古典力學的觀察,很多現象都解釋不了了。所幸上世紀初,出現了另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年輕人,有一天他騎在腳踏車上時,想像自己像光一樣穿梭於空間中,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他這一想,便想出了相對論,這個根據古典力學的預測,把現代人類對空間與時間、質量與能量的認識,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可以說改變了整個現代的人類世界。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二十世紀風雲人物」,並不是什麼政要富商,正是這位改變歷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當代的科學家透過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宇宙黑洞,觀察到龐大宇宙有85%以上不可見的暗物質、暗能量存在,龐大的天體很可能是多維空間,也就是四度、五度、十幾度,甚至幾十度的多重空間,只有三維認識的人類看宇宙,其實很可能只認識到一層「影子」。於是,站在相對論的基礎上,科學家又提出像大爆炸理論、超弦理論、膜理論等多維時空理論來重新認識我們所觀測的一些宇宙現象。而這都是古典力學認識不到,解釋不了的現象。

另一個極端尺度,就是微觀的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甚至更小的像夸克、中微子等的微觀世界。這個範疇用的尺度就是埃(A /Angstrom,10-10公尺)或現在最流行的奈米(nanometer, 10-9公尺),甚至用到(picometer,10-12公尺)為單位。一般的原子大小約為0.3奈米,中子、質子就更小了,約10-6奈米。這真是個既狹小又廣闊的世界,為什麼這樣形容呢?假如把原子放大到像一個足球場,我們會看到原子核就像是足球場中心放了個高爾夫球般,這個世界對人來說狹小到肉眼、最精密的儀器都無法直接觀測,但卻又是遼闊而空曠的空間。二十世紀初期,當科學家開始透過間接方式觀察這個微小的世界時,發現古典牛頓力學根本使不上力,於是「量子力學」應運而生,「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則是這個微觀世界的基本遊戲規則,這又是個變幻的多維空間,挑戰人類的思想。那麼,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叫「測不準原理」呢?

量子力學,簡單說就是「統計力學」,再簡單一點就是玩骰子、算機率;「測不準」就是我們無法同時測出微粒子的精確位置與速度。以原子內的電子為例,為什麼以變幻來形容,嚴格來說,我們根本不知道電子在那裡?是怎麼運動?所以描述電子用的是「軌域」的概念,意思就是電子在不同固定區域出現的機率,不同區域代表電子不同能量狀態,如果我們能用肉眼看電子,會看到電子像孫悟空能分身般,同時出現在很多地方,可能一下子出現在這兒,一下子出現在那兒,這就是為什麼測不準,為什麼叫統計力學,因為電子的波動特性,量子力學用的波函數就是統計機率。
這現象儼然又像個縮小版的多維空間,確實會讓三維空間概念的人產生迷惑,所以量子力學發現了微小粒子都有波粒二重性,也就是說微小粒子有波動的特性,像光波,有能量,有頻率;也像小球粒,有質量,有碰撞現象。打個比喻也許讀者們可以比較容易懂:如果把電子當一個人,它像一個練就一身忍術的忍者,當我們偏重粒子性時,比如真去抓個電子來看一看時,就會發現抓到的像是具屍體,雖然可以知道電子(忍者)的位置,但是死的忍者在原子裡練功夫時是在笑或是哭,它是個俠義劍客還是冷血殺手,精神層次無法得知,就是電子的能量狀態測不到了。一旦我們想瞭解電子的能量(速度),就像是想看清忍者的表情,想瞭解他的個性,這時會發現它忽東忽西或是像有分身術般,同時出現好幾個忍者,分不清楚他在哪裡或是哪一個才是他。這就是量子波動力學,波的強弱決定粒子出現機率,一切以機率計算。波動方程式的創始人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有個著名的例子,叫「薛丁格的貓」,光討論貓是活貓、死貓,恐怕一般讀者會思想混亂,傳統的觀念是非死即活,就兩種情形,但薛丁格的貓既是死的、也是活的,量子世界死活並存,簡單的說,就是不同尺度的世界對存在的概念也不相同。

相對論與量子論發現後,根據這些理論預測所發展出來的科技,真是顛覆現代人類的生活。原子彈、核能科技讓現代人類擁有巨大能量,甚至有足以瞬間毀滅人類的能力。量子化的現象更讓科技應用有突破性的發展,像雷射、半導體、超導體、電腦技術等數位化科技,帶動發展生化科技、太空科技、電訊電子科技、奈米科技等等,都是科學家腦中假想、預測的實踐。

現代科學是如何預測的呢?我們可以舉個明顯有趣的例子,根據相對論物體的運動速度對時間會產生變化,所以科學家就發現地表與人造衛星會有些微的時間差,因為衛星相對運動速度大於地球表面,由於速度變化相對於光速而言,這些變化太小,差異就不明顯,科學能預測差異做出適當的修正。一旦物體以接近光速進行時,這時候時間就不再是個絕對值,我們的思想重新調整了,所以美國好萊塢拍了很多像回到未來、回到過去的電影,這不再僅是幻想,而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預測。如果人體能以光速飛行,大概不會再大歎光陰無情,於是逝者不再如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將成為「黃河西返,古今風流人物同登時間舞臺!」時空概念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會變成像一條高速公路一樣,人們沿途瀏覽風光不再是只能以一個方向、一定速度往前開,而變成是可以開快、可以開慢,甚至回轉掉頭往回開。一個光速的生命能把人類的歷史,從舞台劇變成像3D電影般,一切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也是逼真動人,但不一樣的是這個觀眾會像光一般,所以會出現演員看不見觀眾,不知道觀眾正在觀賞他的演技,不再像舞台劇般是演員觀眾台上台下的畫面。

另一個很大的差異是3D電影可以不按時間順序去看,它可以從中間看,也可以忽快忽慢觀賞精采片段,而舞台劇只能隨著時間人去樓空。讀者如要體驗光速世界,恐怕得讓頭腦先做做暖身操,因為時空景象會出現巨大變化,不只是像坐雲霄飛車,心臟有巨大承受力便可以,體驗光速世界,頭腦概念恐怕會先承受巨大衝擊,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與觀念也可能會出現完全不適用的情況。所以讀者也許會發現連觀念本身也發生變化了,過去我們認為怎麼可能回到未來,現在我們首先該思考的已經不是能不能回到未來的問題,而是人體能不能以光速進行,才是問題所在。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以為光是直線進行,遇到不透明物體會被遮蔽、會反射,所以有明暗陰影的現象發生,也因而構成了我們生活環境中多采多姿美麗的景象。但在地球上是這樣,到了宇宙太空,這情景就發生變化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次成功的預測,透過實驗被證實了:當光遇到像太陽這麼大的質量所形成的重力場時,會受周圍扭曲的時空場影響,這時候光會出現彎曲行進的情形。1919年5月29日非洲有日蝕現象出現,英國的科學家到了非洲實地用望遠鏡觀察日蝕時,發現位於太陽背後的恆星並沒有因此被遮蔽,而是曲射產生偏移的現象,光真的轉了個彎(如下圖所示)!愛因斯坦的預測被證明是正確的,如果在牛頓時代,有人提出光線遇到不透明體會彎曲行進,恐怕會被踢出科學的殿堂之外,即使在愛因斯坦當年提出預測時,許多人也是持懷疑的態度。

愛因斯坦根據他的認識提出預測,科學理論本身就是預測學。其他領域的科學也是有同樣的特性,像化學的酸鹼理論,當酸(氫離子)遇上鹼(氫氧根離子),我們很自然會預測有鹽類與水分子生成。這個現象到了人體內,酸的作用就變化多端,除了酸鹼中和外,還有催化分解作用、分子聚合作用、緩衝平衡效應,預測就必須考慮反應條件等其他因素,單純的酸鹼理論便不適用了。另外,像數學裡的加法就是一門標準的預測學,懂1+1=2就能預測359+286=645,能預測任何數字相加,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們往往把1+1=2當成真理了。可是換個時空條件,1+1不一定等於2了,例如在太陽表面,1+1=1,一個氫原子加一個氫原子成為一個氦原子,這是太陽表面每分每秒不停在進行的加法。從這個角度看:科學理論本身就是預測學,因為掌握某種層次的理,某種的時空範圍的規則性,才能準確預測未發生的事。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南風

點閱【預言中的今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或許我們都曾相信過大災難的來臨,也有所懷疑它的真實性。隨著歷史車輪的加速飛馳......
  • 或許人類的歷史真的太漫長,太漫長了!我們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半,也就是前二千多年,是我們現代人 「不清楚」的,之所以用所謂的「不清楚」來形容,其實意味著我們是知道的,卻漸漸不相信了;另一層意思包含著相對於人的記憶已經遙遠了、淡薄了,一切似乎與現在無關,封塵在記憶的深層裏。五千年以前,我們不知道年代,那更是一段遙遠的歲月……
  •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墨客,從綠林好漢到才子佳人,無論是怎樣叱咤風雲的人物,沒有誰敢說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沒有誰敢說不是時勢造英雄,命運沒有固定的模式,絕對的規則。
  • 大陸A股經歷了開年大跌後,業界對於股市今後的趨勢非常關注,大陸媒體近日登出一篇題為「2016年中國股市十大預言」的文章,探討與中國股市相關的政策等問題。
  • 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即西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即西元1077年,享年67歲。邵雍生於河北范陽,後隨父移居共城,晚年隱居在洛陽。由於邵雍長期隱居,名氣不若三國的諸葛孔明那樣家喻戶曉,但是,無論從才幹和品德來說,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宋朝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顥曾在與邵雍切磋之後讚歎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 劉基,世稱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宰相。相傳中國三大民間預言之一《燒餅歌》的作者就是劉伯溫。劉伯溫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但他為人剛正耿直,廉潔奉公,後因揭發監察禦史失職,受排擠而返鄉隱居。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起兵後,劉伯溫出山協助,並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 大紀元每日為讀者梳理翻牆必看的重點新聞:
  • 第四節 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與 《諸世紀》

  • 愛德格‧凱西(Edgar Cayce ,1877-1945 )是美國最著名的特異功能者之一,也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預言家,他以能夠在催眠的恍惚狀態下給人診病而聞名,他還能在同樣狀態中為別人解讀前世今生的命運,甚至預言未來。
  • 災難頻出,預言中的2024要兌現了?中國國運的關鍵節點在這幾年,新天子是這樣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