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念念故鄉情 凝聚後山嘉義大家庭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3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龍芳台灣台東報導)民國48年,台灣中部發生八七水災,嘉義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為耕地受損,一些嘉義人在政府鼓勵下,翻越中央山脈到台灣的東部──後山打拚。人在異鄉,心靈更需要慰藉,嘉義同鄉會因此成立。他們除了對同鄉付出關懷,也進一步把關心觸角伸向社會,同時更努力把嘉義人傳統的敬天信神、苦幹踏實、不忘本的精神,透過各種方式傳承給年輕的世代。

一尊老家土地公 離鄉遊子精神寄託

回首50多年前的往事,台東縣嘉義同鄉會祕書長陳坤杰說,八七水災後,嘉南平原土地無法耕作,政府制訂東部開發政策,開放東部丘陵地供災民種植,那時第一批移民台東的嘉義人,主要定居在太麻里、鹿野和長濱等地種植水果,其中長濱南溪村的嘉義人高達90%,當地因此有「小嘉義」之稱。

離鄉背井,特別需要心靈的依靠,陳坤杰說,自從黃鏡峰擔任台東縣長後,他把認識的嘉義人聚在一起,大家從嘉義迎請一尊土地公到台東來供奉,一方面有保護鄉民之意,二來遇到困難還可請示土地公,當時的同鄉會就稱為「土地公會」。每年土地公生日時,大家聚在一起,同時擲杯請示,擲到的人負責將土地公請回家供奉。

民國84年,從嘉義來台東開業的醫師何活發等人,將土地公會更名,正式成立嘉義同鄉會,儘管名稱改變,但擲杯輪流供奉土地公的形式一直延續不變。這尊土地公也成為台東嘉義人的主要精神寄託,一直維繫著大家的情感。

土地認同感驅使 同鄉自發真誠互助

「你是嘉義人,我也是嘉義人哩!」擔任同鄉會祕書長至今17年,主動關懷鄉親已經變成陳坤杰的習慣和責任,每當聽到哪裡有嘉義人,陳坤杰一定安排時間和理事長等人去拜訪,原本陌生的人一見面,「人不親土親」,共同的背景立刻就拉近了距離。陳坤杰說:「這是一種對土地的自然情感、區域上的認同,但並沒有約束力。只有靠真誠和關心,才能凝聚同鄉情誼。」

陳坤杰把主動關懷鄉親當成責任。(龍芳/大紀元)

在台東謀生不易,因此同鄉間不但工作生意互相照顧,同鄉會對內也設各種獎助學金,更不定時到各鄉鎮關心鄉親,讓鄉親離鄉背井的情愫有所寄託。

同鄉會第三屆理事長魏正熙夫婦更熱心地長期提供家中場地,方便鄉親們經常聚會討論會務,也讓彼此感情更為濃郁。魏正熙的夫人強調:「能相聚就是有緣,我是嘉義媳婦,同鄉會讓大家像兄弟姊妹一樣相互關懷幫助,生活、心靈都更踏實。」

台東縣嘉義同鄉會理事長交接典禮,台東縣長黃健庭(左6)致賀。(龍芳/大紀元)

同鄉會有一項重大例行活動,就是每年帶鄉親回嘉義探親尋根,除了拜訪地方大家長,也走訪昔日鄰居話舊。魏夫人說,每次回去,就像回娘家一樣,嘉義縣、市長對在外鄉打拚的子弟都非常疼惜,大夥兒相聚分外感動。陳坤杰說,4年前全台還成立了嘉義同鄉會總會,橫向聯繫面更擴大。

同鄉會每年邀約鄉親回嘉義探親尋根,以慰鄉情。(陳坤杰提供)

台東縣嘉義同鄉會與總會聯誼。(陳坤杰提供)

純樸含蓄刻苦奮鬥 嘉義精神指路標

棒球電影《KANO》這個出自嘉義的故事,傳達了嘉義青年不放棄的精神。陳坤杰強調,嘉義人天性純樸含蓄、刻苦耐勞,例如做吃的生意,要做到給別人吃的就像自己吃的一樣好才放心,價格也講求實在,有些東西甚至一賣30年都沒漲價。

在台東這片土地上,嘉義人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醫生、律師多,政壇上也有傑出人才,現任同鄉會理事長周達三是縣議員,現任縣長黃健庭也是老縣長黃鏡峰的兒子,父子先後擔任台東縣長,讓台東的嘉義人引以為榮。但在同鄉聚會中,無論是誰都拋開身分地位,都是鄉親,陳坤杰認為,這是同鄉情感超越了外在名利,展現的是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真誠。

台東縣嘉義同鄉會主辦捐血活動。(嘉義同鄉會提供)

一般人認為,參加同鄉會是老人家的事情;陳坤杰則認為,同鄉會要永續經營,一定要破除這個觀念,因此他積極邀請第二代加入,讓同鄉會年輕化、活力化,近幾年,更刻意將鄉親經營事業的成就和奮鬥過程,在每年2期的「諸羅簡訊」中報導,給年輕人做指路標,讓第二代知道先民一路走來的辛苦,有上一代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讓嘉義精神傳承下去。

陳坤杰熱心推動嘉義同鄉會事務。(龍芳/大紀元)

廟宇生活親見奇 人生向善好修行

陳坤杰6歲時跟著父母親從嘉義移民台東,他說:「父親是做廟宇建築的藝術工匠,台東縣90%的廟宇都留有父親的手藝,他做了40年,到70歲才退休。」陳坤杰自幼跟著父親在廟宇屋頂上工作生活,雖然後來當了公務員,沒有繼承這項衣缽,但是父親的教育和自身經歷一些不可思議的奇事,讓他確信另外空間有神,也有生命的存在,人不能因為看不見就不相信。

陳坤杰說,父親晚年時,某天早上他發現父親房間的地上丟了幾十根香菸,但都折斷沒點燃,好奇地問怎麼回事?父親告訴他,因為昨晚來了好多客人。陳坤杰心知有異,3天後父親就無病無痛、平平靜靜離開了人間。

受父親的啟發,陳坤杰常說:「人不僅要信神,而且不能做壞事,很多人以為做的事沒人知道,不是這樣的。」他將此精神帶入同鄉會,在同鄉會中推動大家多行善,融入地方環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目前家庭教育已逐漸流失,上一代的倫理觀逐漸與第二代脫節,他便常以自己的人生經歷提醒鄉親,倫理道德一定要注重。

「年輕時氣盛,無論對家人或對其他人,總認為自己對就據理力爭,你爭我爭,只不過爭一個理字。現在年紀大回頭想,其實很多事可以有不同角度,一件事要從多方面看,同時還要看淡才能放下,不看淡又放不下,內心就會掙扎不平衡,內心不平衡就會表現在相貌、行為上,就容易造成社會衝突。」他感受到社會的紛爭多來源於此。

陳坤杰也強調,要避免心理不平衡,時時替別人著想很重要,特別是說話一定要三思而後言:「有時一句話的傷害力會存在別人心裡一輩子。時時替人家想,不但可避免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會給自己帶來祥和,古人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啊!」◇

責任編輯:杜文卿

台東嘉義同鄉會回娘家,與嘉義縣長張花冠(前中)合影。(陳坤杰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