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賣地賣出24萬億債務 解密中共地方財政亂象

【大紀元2016年04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最近兩家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中共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中共債務問題已經引起國際關注,其中中共地方政府性債務占很大比重。有分析表示,中共稱多年來土地財政的收入用來還債,但從數據可見,地方政府債務越來越多,折射出中共地方財政的諸多亂象。

4月7日網絡上的一篇分析文章表示,1990年代初開始的城市化政策、對政績的一味追求,以及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逐漸減少,驅使地方政府開始依靠大量借錢;同時,在中國,土地歸政府所有,所以地方政府多年來依靠推高地價、大量出讓50到70年使用權的土地獲得收入。

地方政府大肆借錢

中共從1990年代初開始實行城市化,隨之而來的是需要大規模的補充基礎設施建設。另外,中共治下依靠地方GDP數字來決定地方官員的政績和陞遷機會。

但是,1994年中共分稅制改革重新劃分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之後,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大幅減少,財政收支出現不平衡。1993年的地方財政收入比支出多60億(人民幣,下同),而1994年即出現收支不平衡,收支缺口(收入抵不上支出)高達1726.6億。

於是,中共地方政府為了能在短期內搞出政績,一方面虛報GDP數據,導致連續出現各省GDP總和高於全國GDP的情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設立了眾多「融資平台公司」大量借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中引用中共國家審計局的數據,截至2010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近一半是通過融資平台產生的。

中共稱賣地還債 但債務越來越多

中共審計署曾在2013年的時候稱,30多年來中共各地方政府主要靠賣地收入來還債。但是公開數據顯示,在2011年之前的13年間,中國地方債增加了36倍。比如,2008年時地方政府負債5萬億元,2012年到2014年分別為15.89萬億、17.89萬億和24萬億。有體制內人士說,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元。

2013年4月,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中國的長期信用評級從AA-降至A+。今年3月2日和3月31日,另兩家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並表示中國債務問題嚴重。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2年,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從19.7%上升至42.1%。大陸《經濟參考報》2008年曾經報導,1990到2004年大陸城鎮建設用地徵用面積由1.3萬平方公里猛增到3.4萬平方公里。

但據大陸維權律師鄭恩寵曾撰文表示,土地財政存在相當嚴重的官商勾結腐敗問題。以上海為例,2008年之前上海的土地出讓收入沒有列入財政收支範圍,2008年開始列入時,官方承認2004至2007年超過1500億土地出讓金被列入「小金庫」。

《中國經濟週刊》今年1月份報導,截至2014年7月下旬,34個被巡視的地區單位中,有19名省部級官員落馬與房地產業密不可分。

另外有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在出讓土地的過程中推高地價,高地價又推高了房價,加上城市化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一線城市房價高企,而三四線城市房產過剩嚴重、土地出現銷售困難。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明顯下滑;世聯地產數據顯示,2013年1月到5月大陸購置土地面積持續負增長,土地收入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

再有,《金融市場》雜誌2005年11月刊發安徽財經大學的文章中提到,中國的基礎設施部門一直不是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進行管理,而只是福利部門,所以導致城市基礎設施大多數虧損或維護不善,甚至在獲得補貼後依然虧損。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融資,虧損則意味著債務風險激增。#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