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L形經濟」以防金融風險加劇

人氣 1646

【大紀元2016年05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針對「權威人士」近日在官媒發表文章中所提到中國是L型經濟和供給側改革,高盛集團高管哈繼銘分析認為,權威人士強調的是長期經濟發展,不能再繼續像過去一樣僅僅追求短期增長。

「權威人士」5月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高盛私人財富管理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認為,如果只追求短期增長,追求GDP,就不得不加槓桿,這樣就只會把風險加大,未來一旦爆發更令人擔憂。

針對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問題,「權威人士」表示,「退一步」為了「進兩步」。短期內,供給側改革中去產能、去槓桿的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暴露出一些風險,但是中國的經濟狀況來看,如果不去產能、去槓桿,長期來看「殭屍企業」會越來越多, 債務越積越重,金融風險會加劇。

香港《明報》引述哈繼銘的話表示,權威人士的話可以解讀為,如果想改革有成效,就不要只看短期經濟增長目標,以保證中長期經濟增長基礎。

他認為,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不能只流於形式,關鍵要看執行的如何,同時不能又要改革、又要短期增長,那樣可能會出現倒L(┐)型經濟。

在經濟學上,經濟走勢有U型、L型、V型和W型三種。U型是指經濟下行後又好起來,L型是經濟下行後在一定增速上基本保持平穩運行, V型是經濟增速明顯下降,觸底後快速反彈,W型是V型反覆出現。

南開大學經濟系博士研究生蔣為曾在去年發表文章表示,中國在過去30多年來雖然GDP數字很高,但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鼓勵大規模盲目投資,在重要的行業和企業積累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微信公眾號「財經」5月14日發表文章表示,供給側結構改革將會遇到很大困難,尤其是對於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

《華爾街日報》曾在今年4月末的報導中提到,大陸一些地方政府急於在短期內追求經濟增長,仍然鼓勵對已經明顯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投資。供給側改革推行的原因正是幾十年來積累的嚴重產能過剩問題及其所導致的企業利潤下滑和虧損。

「權威人士」在文章中提到,今年前幾個月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投資,這種「老辦法」帶來的後果是股市、匯市、樓市、債市、不良貸款、產能過剩等風險激增,今後不能再有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的幻想。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穆迪警告中國債務風險巨大 北京政策轉向?
黨媒3借「權威人士」說經濟 與張高麗不同調
大陸CPI漲2.3%  民間戲稱「魚香肉絲沒有肉」
陸股市匯市波動大 權威人士:金融市場脆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