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無害」可信嗎?

人氣 954

【大紀元2016年05月22日訊】「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無害」,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在5月17日發布的一份名為《基因工程作物:經驗與展望》的報告中說的。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以及醫學院的50多位專家組成了報告編寫委員會,將美國、加拿大與英國和西歐國家近20年的人口疾病報告進行了比較,最終發現「自90年代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並未有哪種疾病表現出了長期的增長規律」。於是,美國的這些專家、學者們斷言,「轉基因作物與傳統方式種植的作物相比,並不會為人體健康帶來更高的風險」。

一個仰賴科學來謀求發展的國家,採用這樣一種系統化的科研方法,不知得出的結論是否也同樣科學、不容置疑呢?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這份頗具科學性的研究報告,美國社會並非是眾口一詞。一些反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組織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他們認為「報告的編寫委員會與生物科技行業和其它企業之間的聯繫太過緊密,存在一定的利益衝突」,「在農業行業的影響下,這份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摻了不少水分」,因此,「(編委會)研究工作的獨立性」值得質疑。

仔細聽來,這番批評的話語不無道理。正如某種共識所認為的那樣,一個人說了什麼,其實不重要,關鍵是他怎麼說以及為什麼說。這一邏輯若用在編寫報告的委員會身上,可謂是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他們的確與生產、銷售轉基因食品的商家或企業之間有著撇不清、道不明的緊密關係,那麼對他們來說,能否得出「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無害」的結論,就可能不是此次研究的目的和重點。只要意圖從轉基因中謀取利益的企業更傾向於讓消費者越來越認可、並接受轉基因,而報告的編寫委員會中的科研人員也並不排斥或明或暗利益交換,那麼報告本身的客觀、真實度就非常值得質疑了。而此類做法在大陸尤其明顯。

一份有說服力的報告需要憑藉自身的獨立角色、客觀態度來取信於人。既然編委員至今未能拿出充份的證據來表明他們已斬斷一切關乎利益的社會聯繫,始終「孑然一身」,就難免會引起諸多的「猜忌」。有意思的是,報告中卻提到了轉基因與農民之間存在的利益關聯,即「轉基因作物減少了農民的耕種時間,降低了雜草和害蟲帶來的損失,因此,為農民節省了不少費用」。這種口吻聽起來,就好像是在說,若考慮眼前的經濟利益,就連農民也會支持轉基因的。

只不過,這一結論卻與「轉基因作物是否對人體有害」的主題相差甚遠。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忽視,農作物最終是要做成食品、被人送入口中食用的。因此,即便不確定是否有害,人們也都會說,吃的好,萬事大吉,吃的不好,那可是要「斷子絕孫」的大事。為了規避危害,大部份人在有的選的情況下,基本都不會食用「轉基因」。

事實上,若跳出這份新近發布的科學報告來看,美國民間對轉基因的態度也正是180度的大翻轉。首先,是消費者對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表現出極大的擔憂。在一項由某市場調研公司所做的調查中就有數據顯示,「57%的美國人擔心轉基因食物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其次,是食品行業的關注。有資料顯示,2014年銷售的食品和軟飲中,貼有「非轉基因」標籤的商品總價值達到了100億美元之多。如今,在食品的外包裝上標註「非轉基因」已成為了一種流行的營銷手段。此外,何止是美國,在全球5萬億美元的食品與軟飲總市值中,非轉基因產品約占5500億美元。有預計稱,這一數值將在2019年攀升至1萬億美元。

由此可見,「非轉基因」已呈現出了眾望所歸的發展勢頭。當信與不信的「分水嶺」拔地而起時,有誰還會真正在意那份科學家的報告到底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一份不基於事實,只謀取利益的報告,則更會讓人嗤之以鼻。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身體健康,怎麼選,消費者其實早已心中有數。正如美國一位食品行業分析師所說的那樣,美國國家科學院此次發布的報告,無論結論如何,可能並不會改變這些消費者的態度。原因很簡單,若不能排除哪怕億萬分之一的受害可能,誰又願意當一回小白鼠呢?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中國非轉基因大豆陷外熱內冷危局
三角洲西紅柿獲非轉基因認證
美國麥片Cheerio將變為非轉基因
顏丹:「非轉基因」被消失說明了甚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