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 清華開講

(左)清華物理系副教授張維甫、(右)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林寶雲/大紀元)

人氣: 1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寶雲台灣新竹報導)國立清華大學「諾貝爾大師在清華」講座,邀請發現「夸克」(quark)的199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Jerome Isaac Friedman),以「觀察質子中的夸克」為題,與清大生及非專業領域的高中生、社會人士分享他的研究歷程與人生心得。

傅利曼提到,目前學校的物理教育都從記憶公式與理論的細節開始,他認為應該先激發學生對世界、物理的興趣及好奇心,其他深入的內容可以在大學之後再學習。他期許學生追尋生命中的熱情所在,努力投注其中。若把工作和熱情結合在一起,生命中就會有許多的感動。

生於1930年於美國芝加哥的傅利曼,是二十世紀初自前蘇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後裔。雙親對孩子各方面的學習與教育都很重視,包括音樂與藝術。傅利曼說,據他了解,華人家庭與他出身的猶太家庭都一樣重視子女的教育,這是非常好的,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並從閱讀中學習,尤其重要。昨天他與參加居禮夫人化學營的高中生對談,對台灣高中生充滿好奇心及求知欲印象深刻。

199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 (Jerome Friedman)到國立清華大學演講。(林寶雲/大紀元)
199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 (Jerome Friedman)到國立清華大學演講。(林寶雲/大紀元)

一開始傅利曼並不是念物理科,在高中時期主修藝術,後來因為讀了一本有關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書,對於書中描寫的物理現象跟日常生活不一樣,感到非常好奇。因此放棄了藝術學院轉向物理研究。在攻讀物理時,傅利曼師事當時世界最知名的理論及實驗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費米 (Enrico Fermi)。費米也曾是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指導教授。

傅利曼1960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從1967-1975年間,因為一系列電子對質子並中子的散射實驗,發現比質子中子更為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奠定後來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研究基礎。傅利曼突破性的研究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瞭解,也啟發人們重新認識基礎科學研究對於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性。對於未來的科學教育、乃至於各種學科的探索精神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傅利曼退休後仍常在世界各地或不同的場合接受訪問或演講,介紹基礎物理給一般社會大眾或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他對人文與藝術的廣泛興趣及特別的求學歷程,也對不同領域的學生多有啟發。傅利曼認為藝術與科學並不衝突,反而有很大的幫助。他說「我思考物理或其他事情,浮現在我腦海的都是圖像,而非公式。」直到現在,他還經常作畫,畫作也在家鄉地區性的藝廊展出。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