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斯海天合唱團2016年奧地利之旅 (一)維也納

作者:王永士

人氣 93

【大紀元2016年09月02日訊】2016年5月7日達拉斯海天合唱團又一次成功地舉辦了年度音樂會,博得僑界一致的好評。今年的音樂會共有三個單元:維也納(Vienna),薩爾斯堡(Salzburg),和格拉茨(Graz)。他們都是奧地利的城市,因爲音樂會結束後三星期,部分團員就到奧地利演唱旅遊,實地參觀這三個城市的精華。

海天合唱團理事之一Edison早年曾在奧地利留學,對於當地情形十分了解,所以義務為大家設計旅程路綫、觀光景點、旅館、交通,一切辦得妥妥帖帖,5月30日,大家高高興興地上路了。全團共有14人,其中9位是海天的團員,5位是團員的朋友。

經過了十幾小時的飛行,加上在紐約的延誤,我們延遲了5個多小時才抵達維也納。識途老馬Edison開始發揮他的本事,幫大家買票,帶大家先坐火車,再坐地鐵,出了地鐵站一看,我們竟來到一條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前面不遠就是旅館,太棒了。

今天晚上是在奧地利吃第一餐,Edison說要帶我們吃道地的奧地利餐,比如在「The Sound of Music」歌詞上所說的Schnitzel(即肉片)。他帶我們走到旅館旁的一條小巷子,就進了一家小餐館。果然各種烤的、炸的肉片,應有盡有,量又大。一盤沙拉足夠幾個人分。啤酒更是人手一杯,因爲奧地利的啤酒和水是一個價錢,既然入了境,那就隨俗吧。從今天起,我們就養成了好習慣,以後每餐必飲啤酒。餐前從臺灣來的Vicky送拌手禮給大家每人一份。那是她特地從臺灣越過千山萬水帶來的彰化特產桂圓蜜糕,大家吃在嘴裏,甜在心裏。超過24小時沒有睡覺,今晚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了。

201661

次日一早,海天旅行團開始了在維也納的觀光活動。Edison先給大家買了三天的地鐵票(也可以搭乘電車),首先坐地鐵來到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宮霍夫堡。哈布斯堡王朝以維也納為首都,統治了奧地利達640年之久,霍夫堡皇宮曾是它的冬宮。此皇宮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建於13世紀,並經過了多次擴建,最後成爲一個有2600間房間、19個院子的龐大建築群。如今在這個大建築群中,有皇家居室、皇家教堂、自然史博物館、藝術史博物館、各種其他主題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皇家珍寶館、皇家大戲院、西班牙馬術學校、皇家馬廄、會議中心等等。

我們下了地鐵,Edison帶著大家往前走。不久前方出現一個白色古典式半圓形大樓,正面和兩翼都各有四支希臘式大柱和一個圓頂,巍峨壯觀,氣象萬千。正中央的拉丁文銘文説明這是奧匈帝國第一任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 1830-1916)的增建。大門兩旁聳立著四個巨型雕塑,那是四個大力神海克力斯(Hercules)與各種怪獸的大戰,不知是不是在比喻奧匈帝國的顯赫武功。建築物的房頂和邊廂,另有很多其他人像雕塑,都是極佳的藝術品。

皇宮大門前停了幾輛馬車,馬車和馬車伕都是古典打扮,顯然是招攬觀光客的生意。另有一個人,頭戴銀色假髮,身穿紅色長外套,黑褲、白長襪,十足的18世紀莫札特打扮,正在向過路的觀光客推銷音樂會的票,像這樣的21世紀莫札特,我們還會遇到很多。本來我以爲這就是霍夫堡最年輕的建築物:1917年才完成的新堡,可是後來參考了圖片之後,發現不是。這棟建築叫做聖邁可廂房(St. Michael’s Wing),它前面的廣場就叫邁可廣場。新堡的規模,比它要大得多。

我們穿過一個邊門進入内院。這是一個長方形庭院,四周都是整整齊齊的樓房,中央有一座紀念碑,從基座的碑文上看,它應該是法蘭玆二世(Francis II, 1768-1835)紀念碑,是由他的兒子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立於1846年。法蘭玆二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在位1792-1806,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解體)和奧地利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在位1804-1835),另外他還是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國王(在位1792-1835),波希米亞國王(在位1792-1835),和德意志國王(在位1792-1806)。很顯然,那時的歐洲大陸,西邊有法國的拿破侖稱霸,東邊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統馭一切。法蘭玆二世曾發動四次對抗拿破侖的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在法國的壓迫下,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解散,奧地利國力日衰,而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的勢力也大幅下落,無法恢復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圖:霍夫堡皇宮的聖邁可廂房。
圖:霍夫堡皇宮的聖邁可廂房。

這座紀念碑上的法蘭玆二世沒有騎馬,而是站立在基座上,身穿古羅馬式長袍,左手拿著權仗,右手向前平伸,好像在傾聽臣民的陳述,確是一幅端莊的帝王風範。在他的下方,有四個美女雕塑,分別坐在基座的四個角上,也是身著古羅馬長袍,手裏拿著寶劍、盾牌、十字架和橄欖枝,代表奧地利皇帝的文治武功。這些美女雕塑美麗、端莊而又神聖、肅穆,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圖:法蘭玆二世紀念碑。
圖:法蘭玆二世紀念碑。

這個院子的一角還有一個瑞士門,深紅色的大門有藍色橫紋,在白牆上十分突出。這個瑞士門的後面就是瑞士宮,是霍夫堡建築群較古老的一部分。門上銘文用拉丁文記著斐迪南一世(1503-1564)的頭銜(神聖羅馬皇帝、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等),並有1552年的字樣。這個斐迪南一世不是前面所說的斐迪南一世。那個斐迪南一世,是19世紀的人物(1793-1875),是後來的奧地利皇帝,而神聖羅馬帝國在那時已經解散了。這部分皇宮所以叫做瑞士宮是因爲在古時,歐洲很多皇族都雇用很多瑞士士兵,名字就這麼叫了下來。

我們再來到另一個院子,正中有一個騎馬像,這是約瑟夫二世紀念碑,約瑟夫二世(Jesef II, 1741-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奧地利大公)端坐馬上,面對帕拉維奇尼宫(Pallavincini Palace)。這個院子四圍的建築物屋頂上都有美輪美奐的雕塑,其中有四馬拉著的戰車,美女和大力士分別扛著的金色地球和旁邊的科學儀器等。正面Pallavincini宮的屋頂上則有奧地利皇家雙頭鷹盾徽。約瑟夫二世是大名鼎鼎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的長子,從1765年到1790年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國王、波希米亞國王,但在母親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1780年去世前,是與母親共同治國。他的政策很開明,但是在舊勢力的執肘之下,並不成功。

接下來,我們慢慢地走到霍夫堡最東南角的建築物Albertina宮。此地原是屬於維也納防禦工事一部分的砲臺,後來為Albert(1738-1822)公爵所有,做為他的居所,就稱爲Albertina宮。Albert公爵是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女婿,他喜愛藝術,收藏了很多畫作,後來就以此為基礎,漸漸擴充為一個美術博物館,叫做Albertina Museum,現在正在舉行從莫奈到畢卡索的畫展。而Albertina宮經過多次擴建,也與霍夫堡連成一體。博物館的地基很高,寬闊的樓梯立面畫了很多人物畫像,從側面看很有意思。

我們參觀的是建在Albertina外圍的多瑙河噴水池,或稱Albrecht噴水池。這個美麗的噴水池建於1869年,Albrecht大公是當時Albertina的主人,他的騎馬像正居高臨下地在Albertina之上俯視著這個多瑙河噴水池。噴水池的主體噴泉由三個海克力斯型的大力士扛住,上面坐著一男一女。男的一臉大鬍子,乃是弗蘭玆約瑟夫一世皇帝(Franz Josef I),做成海神普賽頓的模樣,而那女的就是他的皇后伊麗莎白,也就是家喻戶曉的西西皇后。他們的兩旁,共有8個壁龕,分別雕塑了兩個美女和6個小孩,代表多瑙河的8個支流。主雕塑的上方有金色的字:Franz Josef I,顯示那個大鬍子的確是弗蘭玆約瑟夫一世皇帝。

圖:Albrecht噴水池近影。
圖:Albrecht噴水池近影。

我們繞過多瑙河噴水池繼續前行,不久前方出現了一棟莊嚴巍峨的大樓,這就是新堡的背面。這是霍夫堡最年輕的建築物,完成於1917年。如今是國家圖書館的主要閲覽室和很多博物館的館址。新堡的正面是弧形,當然顯得特別壯觀,這個背面雖然只是普通的直綫形,但它前面廣大的大理石廣場,崇高的基座,潔白的大理石臺階,古典的人像雕塑,使建築物的背面也散發濃郁的貴族氣息。我們坐在大樓前面的寬闊石階上拍了團體照。

從這裡我們乘坐1號電車到國會大廈。國會大廈建於1873-1883年。爲了象徵其民主源於古希臘,大廈採取古希臘建築物的風貌,正面和兩翼都是希臘帕泰農神殿的式樣,正面山牆上的雕塑是弗蘭玆約瑟夫一世向17個民族頒佈憲法的場景。山牆下有7根巨型格林多式柱頭的大柱。兩廂也滿是大柱,非常宏偉。大廈前方聳立著一尊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女神通體白色,頭戴金色戰冠,右手握著一個金球,球上站著金色的天使,左手拿著一只有金色矛頭的長矛,身戴金色胸飾,雄赳赳、氣昂昂,散發著正義之氣,令人望之肅然起敬。女神站在很高的基座上,四周簇擁著其他的神祇和小天使。雅典娜代表的是智慧、勇氣、文明、正義、力量、藝術等美德,是為民喉舌的議員們應有的氣質,將她的雕像放在這裡,非常的恰當。大樓兩側各有一個馴馬青年的雕塑,很多其他雕塑則散布在大樓的屋頂各處,真是一組絕佳的藝術品。我們少不了在這裡大拍一陣照片。

圖:國會大廈和前面的雅典娜雕塑。
圖:國會大廈和前面的雅典娜雕塑。

然後Edison帶著大家穿過馬路,來到國會對面的玫瑰園。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玫瑰園,園内整齊清潔,一踏進去,香氣撲面而來,各種顔色的玫瑰競相怒放,高的,矮的,大的,小的,萬紫千紅,令人目不暇給。兩側的人行道排滿了座椅,可以隨時坐下休息,真是設想周到。我們沿著一邊的人行道走過去,再從另一邊走回來。在園子的一端,有一個作家Franz Grillparzer (1791-1872)紀念碑。他坐在椅子上,側著頭正在沉思。他生在維也納,也在維也納去世。一生優秀作品很多,曾在貝多芬的葬禮上(1827)獻了一篇頌詞。這個紀念碑放在這裡實在恰到好處,不但給玫瑰園增加了景觀,也帶來一些文藝氣氛。

離開玫瑰園,我們再坐電車回到市中心。午餐後我們就近參觀了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這是維也納的地標,歌德式的尖塔,高137公尺,是世界第二高的歌德式尖塔教堂。(第一位是德國科隆大教堂)。屋頂上的琉璃瓦,拼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這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重要的教堂,也是維也納最重要的宗教建築。目前的教堂建於14世紀,很多歷史事件,都在這裡進行。教堂的内部極盡華麗,有數不清的雕像,個個自然生動。衆多的彩色玻璃,美輪美奐,處處顯得莊嚴高貴。我們進去時,正好有一個年輕人的合唱團在祭壇上練唱,教堂的音響效果非常好,合唱團的聲音顯得極爲渾厚,好聽極了。

離開了大教堂正在往回走,忽然前方傳來一陣管樂,原來步行街上正有一個管樂隊在演奏,隊員都是年輕人,可能是某個中學的學生,一個老師在指揮,周圍站滿了觀衆。他們可不像美國大學管樂隊在足球賽中場演奏的那種粗野、膚淺的音樂,他們看上去都是文質彬彬,演奏的都是世界名曲!若不是Edison已經走了老遠,我還會一直聽下去的。維也納號稱世界音樂之都,連中學生的管樂隊都非同小可,讓你餘音繞梁,久久不絕。

我依依不捨地離開管樂演奏,不久天空下起雨來,大家打開了雨傘。根據氣象預報,維也納這幾天的天氣都是下雨,可是今天一天都是艷陽高照,讓我們玩得高興,直到此時才真正下雨,我們也滿足了。

走了一天,大家都累了,所以晚餐就在旅館一側的Nordsee快餐店解決。這是專門吃魚的快餐店,我們十幾個人幾乎把它的小店全包了。

201662

今天我們繼續遊覽霍夫堡皇宮,遠遠地看到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的紀念碑。紀念碑左右各有一棟古典大樓,幾乎一模一樣,一個是藝術史博物館,一個是自然史博物館。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 1717-1780)是非常有名的奧地利女政治家。她的父親查理六世(神聖羅馬皇帝、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沒有兒子,所以早在1713年就頒布國書讓他的女兒有權繼承王位,除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之外,因爲神聖羅馬帝國是不准女性擔任皇帝的。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瑪麗亞繼承王位,但諸侯群起反對她的繼承權,被瑪麗亞一一擺平。她又使自己的丈夫得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位,成爲法蘭玆一世,而由自己掌握實權。她的頭銜是匈牙利女王奧地利女大公布拉班特女公爵林堡女公爵法蘭德斯女伯爵、和波希米亞女王。

這個紀念碑非常大,瑪麗亞特蕾西亞的青銅像高6米,加上崇高華麗的基座總高19米,總重量44噸。女王坐在王座上,右手前舉,作君臨臣民的姿態,左手握著權杖和她父親下達的1713年國事詔書紙卷(就是讓她有王位繼承權的詔書)。紀念碑下方四個斜角有四個騎馬將軍,四個正面有四名政治家,拱衛著高高在上的瑪麗亞,使整個畫面顯出無比的高貴。這是哈布斯堡家族最重要的紀念碑。瑪麗亞特蕾西亞從1740年繼承父親的王位,直到1780年去世,治國共有40年之久。她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傑出的女政治家,在任期間實行「不開明的溫和專制」,奠定了奧地利帝國成為現代國家的基礎,被國人尊稱爲「奧地利之母」。紀念碑坐落在廣大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正中央。除了兩邊的兩個古典博物館大樓,廣場的草坪也布置得整齊清潔,草坪之間還有四個噴水池,池裏各有很精緻的雕塑。

圖:瑪麗亞特雷西亞紀念碑。
圖:瑪麗亞特雷西亞紀念碑。

我們繼續往前走,穿過了一個有5個門洞的大凱旋門,這是外城堡門(Ausseres Burgtor),建於1824年,現在環城公路從它前面通過。它也是霍夫堡的皇宮大門,因爲大門裏面就是有名的英雄廣場和霍夫堡最年輕的宮殿:新堡(Neue Hofburg)。大門上方有金色銘文:「法蘭玆一世帝國大門,1824」。法蘭玆一世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法蘭玆二世,他在自稱奧地利帝國皇帝時(1804),用的是法蘭玆一世的名銜,也許表示他是第一個奧地利皇帝吧!

英雄廣場碩大無比,兩端有兩個奧地利有名的軍事將領騎馬像紀念碑。右邊較近的一個是歐根親王(1663-1736),左邊較遠的那個是卡爾大公。歐根親王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之一,神聖羅馬帝國陸軍元帥。他建的貝爾維德雷宮我們下午會去參觀。

圖:新堡和前面的歐根親王紀念碑。
圖:新堡和前面的歐根親王紀念碑。

到此我們已經將霍夫堡皇宮的重要建築大致瀏覽了一遍。於是坐上了地鐵,到維也納火車站附近下車,因爲我們下一個遊覽的目標:貝爾維德雷宮(Belvedere Palace),就在那附近。歐洲的火車站都是相當華麗的,裏面像個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很多店鋪和小餐館散布期間,我們就在那裏簡單地解決了午餐。

貝爾維雷德宮是歐根親王所建,分爲上下兩宮,中間隔著一個非常華麗的花園。上貝爾維雷德宮是一棟巴洛克式建築,非常美,外部和屋頂有數不清的人像雕塑,男的個個英俊瀟灑,女的個個婀娜多姿,小孩個個天真活潑,都是佳作。特別是一種獅身人面並有翅膀的雕塑,很像古希臘的人面獅身像(Sphinx),散布在宮門前和道路兩側,英武而嫵媚,值得留連。此宮的中文譯名有用「美景宮」的,確實有道理。

圖:貝爾維德雷宮遠眺(上貝爾維德雷宮)。
圖:貝爾維德雷宮遠眺(上貝爾維德雷宮)。

上貝爾維雷德宮起建於1717年而完成於1723年。其華麗程度比美皇宮。現在上貝爾維雷德宮裏面有奧地利美術館,Edison為大家買了票,進去觀看。奧地利美術館收藏了從中世紀和巴洛克直到21世紀的畫作,其重點是19世紀末和新運動期間的奧地利畫家的作品。一進大門,只見大廳的四根大柱,由四個大力士吃力的頂著,非常好看。

一樓展出的作品是現代畫,我們比較沒有興趣。二樓是Baroque時期的古典作品,三樓是寫實派和印象派的作品,都有很多佳作,值得慢慢欣賞。小教堂裏的耶穌受難圖,也是其中之一。大理石廳非常豪華,天花板上的油畫描寫歐根親王戰勝土耳其人的場景,是一幅很好的寫意畫。Gustav Klimt(克林姆,1862-1918)的作品,在這裡頗受重視。他生於維也納,是一個象徵主義畫家(Symbolic Painter),也是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人,他愛用象徵性的裝飾花紋,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性愛主題,不為保守派的畫家所喜。他的作品大量使用金色。我們在這裡觀賞了一個半小時,還意猶未盡。

離開美術館,我們繼續在花園裏向著下貝爾維德雷宮的方向走去,花園裏整整齊齊,衆多噴水池散布期間,每一個噴水池都有很精美的雕塑點綴著風景。下貝爾維德雷宮是當年歐根親王僚屬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雖然也很華麗,我們並沒有進去,繞過了它就出去了。

晚餐在旅館前面大街上的土耳其餐館就餐,昨天晚上我們從它的前面經過,那誘人的圖片和玻璃窗後面的那一大串烤肉串,已經把大家的食慾吊得癢癢的,今天終於來大飽口福一番。他們的烤肉是很有名的。

晚餐後,Edison再帶大家乘地鐵去看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那是一系列的弧形大樓,為維也納國際中心的一部分,白天會員國的衆多國旗飄揚,是一個很壯觀的畫面,晚上只剩下一排排的旗杆,就沒什麽特別了。

201663

今天上午搭乘地鐵去參觀Schloss Schönbrunn(香布倫宮),這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王宮,1743年由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下令改建,才有今天的規模。中文也譯為「美泉宮」,因爲它的泉水水質特別好,是古來大家喜愛的飲水。它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海神普賽頓大噴水池。進入大鐵門,裏面是一個非常大的前院。香布倫宮端坐在正前方。它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個大噴水池,水池中有白色雕塑,類似昨天參觀過的貝爾維德雷宮的噴水池。參觀這個宮殿的遊客非常多,所以Edison進去排隊買票,排了好一陣子。我們的票是11點15分,就在等待的時候,先遊覽一下香布倫宮後面的大花園。在花園兩旁修整得非常整齊的綠油油的樹下,各有一排人像雕塑。由於這個花園實在太大,所以家民和我各從一邊開始,欣賞那些雕像,拍拍照片,再到花園的另一端會合。(其實在這個花園的兩側,還有兩個更大的花園,只能望之興嘆。)花園的另一端是一個特大的巴洛克式噴水池,中央有海神普賽頓和衆多英雄美女的雕塑,婀娜多姿,氣象萬千。大噴水池的後面小山上,就是那個凱旋門形式的觀景台,可惜我們沒時間上去看。

圖:香布倫宮(Schloss Schönbrunn)。
圖:香布倫宮(Schloss Schönbrunn)。
圖:香布倫宮後面的海神噴水池。
圖:香布倫宮後面的海神噴水池。

11點15分,我們魚貫進入香布倫宮參觀。在1441個房間之中,只有40個對外開放。我們拿著耳機,開始一間一間地看。每個房間都有編號。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

第一號房間是一間簡單的房間,1916年11月20日法蘭玆約瑟夫一世就是在這個房間的鐵床上過世的。床旁邊還放著畫家Franz von Matsch所畫的皇帝剛過世時的油畫。第二間房間就是法蘭玆約瑟夫和他的皇后西西的臥室。其後又有西西的化妝室,起居室等。

在第六號房間我們看到牆上掛滿了西西兒女的照片。西西的正式名字是伊麗莎白,是法蘭玆約瑟夫一世的皇后,她原是一個無憂無慮喜愛自然的女孩,自從16歲嫁給法蘭玆約瑟夫之後,飽受宮廷禮儀和規矩的約束,又受強勢婆婆的干涉,使她鬱鬱寡歡。但她的美貌征服了整個歐洲,也是奧地利人民最喜愛的皇后。她的故事曾被拍成電影,深受歡迎。

第十二號房間是畫像廳,掛滿了瑪麗亞特蕾西亞孩子的畫像。瑪麗亞特蕾西亞前後一共生了16個孩子,其中11個長大成人(5兒6女)。她的兒女多半與其他的政治勢力聯姻,用以鞏固和擴張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其中第15個孩子瑪麗安托妮,嫁給了法王路易十六為妻,最後遭遇法國大革命,和她的丈夫一起被送上了斷頭臺。

第十六號房間是音樂廳,當年六歲的音樂神童莫札特就是在這個房間為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演奏鋼琴,在大家讚美的掌聲中,爬到女王膝上,給了她一個kiss。

第二十一號房間是一個洛可可式大廳,紅色的地毯,前後兩盞大吊燈,頭頂上有三幅精美的天庭畫,中間最大的一幅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和她的夫婿法蘭玆一世皇帝。金色的窗框和壁飾,金碧輝煌,非常高貴。大廳長40米,寬10米,是各種宴會和舞會的場所。這是最大和最豪華的房間。1961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甘廼迪和蘇聯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曾在這個大廳會面。

第二十八號房間是一個小廳。1918年11月11日,卡爾一世皇帝(法蘭玆約瑟夫的繼位者)在這裡宣布放棄參與任何政務,但沒有宣布放棄王位,以希望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第二天,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隨後他流亡於瑞士。

第三十七號房間有一張大彩床,是瑪麗亞特蕾西亞訂婚時的床,原來放在維也納的皇宮,後來搬來這裡。

我們在擁擠的人群中,隨波逐流地穿過每一個房間,卻也費了將近兩個小時。回到市中心的小攤子,大家津津有味地大啖奧地利香腸,暢飲奧地利啤酒,因爲已經快三點了,早已飢腸轆轆。這個小攤子的服務員是一個中國姑娘。

吃過午飯,精神大振。再度上地鐵。目的地:維也納城市公園(Wiener Stadtpark)。這是維也納第一個公園,建於1862年,佔地廣闊,共有65000平方米。很多維也納有名的作家、音樂家、作曲家、藝術家的雕像散布其中。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圓舞曲之父小約翰史特勞斯的鍍金銅像紀念碑,坐落在靠近進門口的地方。此紀念像建於1921年,銅像後面有一個巨大的大理石浮雕框架,上面有很多人物浮雕,襯托著中央的金色史特勞斯。這個金色史特勞斯正專心地拉著小提琴,不知他是在拉「藍色多瑙河」還是「維也納森林」。當年銅像揭幕時,維也納交響樂團就在此演奏「藍色多瑙河」。這座紀念碑是城市公園的主要地標,所以要和它照像的人,絡繹不絕,還要排隊。

圖:小約翰史特勞斯金色銅像紀念碑。
圖:小約翰史特勞斯金色銅像紀念碑。

從這裡Edison帶著大家沿著林蔭小道慢慢往前走,水泥路面很平整,不時有成排的長椅出現在路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不時也會出現一座紀念碑,給大家帶來驚喜。我們看到的包括歷史畫畫家Hans Makart,(昨天參觀過的貝爾維德雷宮有他的作品),音樂家舒伯特,維也納市長Zelinka,畫家E.J.Schindler,作曲家Bruckner等人的紀念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慢慢地走,看到小湖邊有年輕人或坐在草地上看書,或倚在草地上聊天。在這裡年輕人都溫文有禮,老年人都和藹可親,小孩子都天真可愛。

圖:海天合唱團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紀念碑前合影。
圖:海天合唱團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紀念碑前合影。

我們繞了一圈,又回到史特勞斯的金色銅像前。大家坐在長椅上休息一陣,部分人去看多瑙河,然後搭地鐵回旅館,部分人則去聽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演唱會。我原來是沒打算聼音樂會的,但是John好心把他的票讓給了我,所以我就跟著這一組來到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音樂廳(MuTh-Concert Hall of the Vienna Boys’ Choir)。這是他們自己的音樂廳,我們要觀賞的演唱會5點半開始。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成立於1498年,成立之初,都是在維也納的教堂演唱宗教歌曲。後來則漸漸到外地甚至外國去表演,也曾來美國演唱過,如今所唱曲目也包括很多非宗教歌曲。根據他們的指揮介紹,現在的團員共有100人,分成了四個團。今天表演的團有23個團員,演出分成兩個半場。上半場是指揮自己彈鋼琴伴奏,下半場就有一個小型的管弦樂團伴奏。很久以前,合唱團的孩子都是白人,現在也有了東方人,南亞人(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和拉美人。白人中也不全是德奧民族了,有的看起來也像東歐的孩子。他們上半場演唱11首歌曲,年代從16世紀的Gallus漸進到20世紀的Gershwin。其中Verdi的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歌劇Nabucco選曲)是很多合唱團員耳熟能詳的歌。下半場由管弦樂團伴奏演唱7首歌,其中海天合唱團剛表演過的Mozart的Laudate Dominum也在其中。另外我熟悉的Franck的宗教曲Panis Angelicus則是由三個小孩三重唱。

總括他們的演唱,的確是不錯,可是並沒有我們預期的那麼好,JJ的感覺也和我差不多。特別是我們很熟悉的Nabucco選曲,他們就沒有唱出那個感情。套句鋼琴老師常用的話,就是他們好像只在「play the notes」。JJ的評語是小孩子到底沒有太多的人生經驗,感受不了歌中的那個「掙扎的感覺」。我記得大四的時候,看過一個德國電影「Der schoenste Tag meines Lebens(我生命中最美的一天)」,中文譯名「野玫瑰」,就是描寫一個窮苦人家的小孩,加入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經過。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在那個電影裏面唱了很多高水準的合唱曲,JJ也看過那個電影,大概這是他對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情有獨鍾的原因。

沒有去聽音樂會的人由Edison帶領,到了多瑙河畔去看風景,可是那河水並非潔淨的藍色,看了有些失望。之後家民陪著Jenny到歌劇院附近去溜達,無意中發現了我們17年前首次來維也納所看到的那個大噴水池,那上面的雕塑美極了。

201664

我們的三天地鐵票直到今天早上9點20分還有效,所以家民一早就先拉著我再坐最後一趟地鐵去看歌劇院附近那個大噴水池。昨天傍晚她無意中發現了這個17年前看過的地方,一直興奮不已。這是雕塑家Georg Rafael Donner (1693-1741)的巴洛克作品。花崗岩的水池中央有Providentia女神(天佑女神)的青銅像。Providentia代表好的遠景或者好的政府,是上帝賜給人間的福祉,維也納的良好水源可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的右手扶在一個橢圓形的盾牌上,盾牌的表面有Janus的雙面頭像。Janus也是希臘神話裏的神。他常以雙面頭像出現,一個頭看到過去,另一個頭看到未來。他的名字就是西曆一月(January)的起源,象徵「開始」。

在Providentia女神下方的基座上有四個小天使分別抓著一條梭子魚,鯉魚,草魚和鮭魚,而魚的口中就噴出一股水柱。在噴水池的外緣上也有四個青銅人像,兩男兩女,姿態生動自然,斜倚在水池邊。其中兩個女的,一個手拿水瓶,一個手拿巨蚌,也都向池裏注水。兩個男的,一個手拿船槳,一個手拿鋼叉。這四個銅像代表奧地利大公國的四條河流:Ybbs, Traun, March和Enns。這些雕像都做得非常生動美觀,值得細細觀賞。大清早這裡還沒什麼人,太陽斜斜地照在附近大樓的牆上,將整個噴水池籠罩在陰影裏。我們可以盡情地拍照。

圖:歌劇院附近的大噴水池(Donner Fountain)。
圖:歌劇院附近的大噴水池(Donner Fountain)。

回到旅館後,就要準備下一段的旅程。三天的維也納旅遊圓滿結束。9點半Edison和JJ去拿預先租好的休旅車,約大家10點半在旅館大廳集合。我們就要向薩爾茨堡出發了。

責任編輯:李元

相關新聞
海天合唱團2009年公演「合唱絲路」
達拉斯海天兒童合唱團正式成立
海天合唱團法拉盛辦演唱會
雙十國慶紐約僑界逾千人聚華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