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皮油製蠟燭 經寒暑也不壞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皮油製蠟燭

用皮油製造蠟燭的方式,是從江西廣信郡一帶開始的。方法是,把乾淨的烏桕子,整個放到釜跟甑等炊具裡蒸,蒸完後傾倒於臼內舂搗。臼的深度大約一尺五寸,杵臼身是以石頭製的,不需要用鐵嘴,從深山裡取堅固而細滑的石頭,琢磨成重量約四十斤。臼的上部嵌在平衡木之上就可以用來舂搗了。烏桕子的皮膜上的蠟油,舂完都會脫落,挖起來篩一篩,放在盤內再去蒸,包裹起來再去壓榨,都跟前面描述壓榨的方式一樣。皮膜上的蠟油脫落完之後,剩下裡面的子會是黑色的,用冷滑不怕火燒的小石磨(這小石磨也是從廣信郡一帶深山裡找來),周圍堆滿燒紅的炭火來燒熱,並一把一把的將黑色的子灌進去小石磨裡快速地磨。磨破以後,用風來搧去黑殼,剩在小石磨內的完全是白色子仁,跟梧桐子沒有差異。將這些白仁碾過蒸熟,再用前面說的方式包裹壓榨。榨出的水油很清亮,如果裝在小燈中盞中,用一根燈心草就可以點亮到天明,這是其它清油都比不上的。用來吃並不會對人體有害,但是也有人害怕而寧可不吃。至於用皮油做蠟燭的方式則是:將苦竹筒剖成兩半,在水中煮到漲(不然會黏帶住皮油),再以小篾箍來固定,再用尖嘴的鐵杓將油灌入筒中,就做成一根蠟燭,中間再插入燈芯。過一會兒凝結之後,順著竹筒拿下篾箍,打開將蠟燭取出來。另一種方式是將小木棍削成蠟燭的模型,剪裁一張紙捲在棍上形成紙筒,再將油灌入紙筒也會凝結成一根蠟燭。這種蠟燭無論放在風塵中還是經過寒暑,都不會損壞。

原文

《天工開物》膏液第十二卷──皮油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皮油造燭法起廣信郡,其法取潔淨桕子,囫圇入釜甑蒸,蒸後傾入臼內受舂。其臼深約尺五寸,碓以石為身,不用鐵嘴,石以深山結而膩者,輕重斫成限四十斤,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盡脫骨而紛落,挖起,篩於盤內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盡,其骨為黑子。用冷膩小石磨不懼火煆者,(此磨亦從信郡深山覓取。)以紅火矢圍壅鍛熱,將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時,風扇去其黑殼,則其內完全白仁,與梧桐子無異。將此碾蒸,包裹入榨,與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無比,貯小盞之中,獨根心草燃至天明,蓋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饌即不傷人,恐有忌者,寧不用耳。其皮油造燭,截苦竹筒兩破,水中煮漲,(不然則粘帶。)小篾箍勒定,用鷹嘴鐵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於內,頃刻凍結,捋箍開筒而取之。或削棍為模,裁紙一方,捲於其上而成紙筒,灌入亦成一燭。此燭任置風塵中,再經寒暑,不敝壞也。@#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